□记者 贾佳 摄/见习记者 袁梓涵 郁若辰
羊肉冒着热气,白嫩嫩的,软烂酥滑,轻轻挑起,亮澄澄的肉皮合着瘦肉,蘸一下酱油或细盐,就入口即化了。从拆骨到装盆,整个过程要不了两分钟,讲究的,就是刚出锅的鲜香。
羊肉冒着热气,白嫩嫩的,软烂酥滑。轻轻挑起,亮澄澄的肉皮合着瘦肉,蘸一下酱油或细盐,入口即化。从拆骨到装盘,整个过程要不了两分钟,讲究的是刚出锅的鲜香。会吃的食客,再来一盘白切羊肉。同样是炖煮出来的,裹成了肉冻,香味中带嚼劲。一热一冷,一化一嚼,羊肉的滋味就丰满起来。
这是张泽羊肉的吃法,自元代起便有记载。史载松江是元代中央的粮赋重地,元军挥师南下,蒙古或色目军眷将吃羊肉的习俗带到这里。如今,张泽羊肉制作技艺被列为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松江,张泽羊肉的热闹,一年四季都有。不足百米的老街有五六家羊肉馆,其中不少是开了20年以上的老店,其余餐馆也多以羊肉作主打菜,足见食客的兴致。农历新年和大暑是两个旺季。但新年,有新年的吃法。有的,将“烂糊全羊”端上桌;有的,拆出一桌全羊宴。
羊肉成了年夜饭的主题,吃得热闹,还过瘾。竹亭路的张泽羊肉庄推出全羊宴多年,相关负责人黄林一说:“做烂糊羊肉,口感最嫩的部位要数羊的腰腹部;羊肝、羊肚、羊蹄、羊头、羊心、羊腰……都能做拼盆,各有特色。”但要原汁原味吃过瘾,羊杂汤是必配的。汤底保留了木桶高汤的浓郁,羊血、羊骨、羊杂扔进去,喝几碗才算尽兴。
特别是叶榭一带,家的年味里少不了一道羊肉。这段时间,张泽老街上的羊肉店“暗搓搓”地火爆着。因为疫情的缘故,来堂食的客人少了,酒店吃年夜饭的人也少了,但外带订餐量上升,全羊宴也推出了原模原样的外送套餐。新明木桶羊肉是老街上的一家老店,张泽羊肉非遗传承人、店家负责人寿新明告诉记者:“多的话一天要卖出将近30只羊,大都来买烂糊和白切,已经到了很忙的时候。”
张泽羊肉制作技艺传承,是从老一辈的记忆和食客的饮食习惯中保持下来的。顾学强在老街开了一家以张泽羊肉为名的酒店。他学做羊肉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像很多店家一样,延续着炖煮的老法。张泽羊肉,又称“木桶羊肉”。灶台上的木桶,大约60-70厘米高,当地人叫“接口”。“有了‘接口’,一次煮三只羊没问题。”顾学强说,煮前,羊肉摆放有讲究。通常,一只羊分四块,先放羊脚,接着是四只羊腿,羊头放在中间。皮在下,肉在上,摆好后用手按压,老汤和水刚好没过手背,如此比例煮出的肉,浓度最适宜。煮时,上面放一个蛋架,再压块石头。木柴土灶炖煮两个小时,旺火再小火,木桶盖盖儿焖烧,如此反复。
没加任何佐料的木桶羊肉,汤汁乳白,肉香四溢。“整条老街都是羊肉香。”顾学强说,这样的印象从老一辈印象中就留下了,也许也成了当地老人爱吃羊肉的原因。1977年的一天,凌晨四点,他花了5毛钱,从老街一家名叫“阿大羊肉”的小窗,接过用芋艿叶子包着的二两热气腾腾的烂糊羊肉,蘸着细盐,门店常年有一对老夫妻经营。这场景和滋味,大约成了顾学强后来做张泽羊肉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