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浦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当地市民:刚知道我们高桥有此非遗项目;有的居民说,我们喜欢绒绣,如今在家门口一起织绒绣,感到很温暖~~~
科技为城市管理和服务赋能~~~
2021年01月05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地市民:刚知道我们高桥有此非遗项目;有的居民说,我们喜欢绒绣,如今在家门口一起织绒绣,感到很温暖
浦东高桥非遗绒绣进16个村居门口生根开花

  自2020年高桥镇开展“幸福高桥·绒绣点亮生活”绒绣技艺培训项目以来,已覆盖高桥镇16个村居,共设置了13个点位,200余名社区绒绣爱好者参与绒绣课程学习。绒绣旗舰点就是先行者之一。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进家门口的典范,致力于打造成为文化内涵丰富、人文和历史自然交相辉映的传承点,有效提高了百姓的幸福指数。

  □记者 康晓芳

  小小绒绣给百姓带来的幸福指数

  来自高桥镇村居的一位阿姨说,绒绣是我们女同胞喜欢从事的活儿,现在绒绣项目开到我们村居家门口,我们几位阿姨抽空就相约一起来织绒绣,这真有点小时候味道,飞针走线,织出喜欢的图案,或家用、或参加展览比赛,还可以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我们好欢喜。

  “如果不是开到家门口,还不知道我们高桥有这个非遗项目绒绣。”更多的老百姓关注政府把绒绣开到百姓家门口,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增强文化自信力

  作为海派文化,上海浦东高桥地区是上海绒绣的重要发源地,其绒绣产品享誉海内外。

  绒绣,亦名绒线绣。上海绒绣是中国刺绣技术和西洋美术工艺融合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绣艺,是海派风格的工艺美术品和家庭实用品。

  绒绣起源于欧洲,1840年,绒绣传到上海,绒绣生产基地一直在浦东高桥一带,有很多受过专门培训的绣娘。绒绣作品的图案基本是西方油画,加工以后,具有立体感,因此还有针尖上的油画、东方油画之称。

  绒绣是用彩色毛线在特制的网眼织物上一格一针或数针绣制。本地绣娘学着在特制的网眼麻布上用彩色羊毛绒绣出各种图案,并融入苏南刺绣和高桥网花工艺,独具一格的海派绒绣应运而生。在最辉煌的上世纪八十年代,除了国营毛纺厂,高桥几乎家家户户也都在加工绒绣产品,订单多到来不及做。产品有地毯、毛毯等,基本销往欧洲。

  绒绣基本内容包含:欣赏性艺术品、装饰性工艺品、实用性日用品三大艺术种类;工艺流程:有创作设计、配线染色、上绷绣制、装裱收边和大型艺术品的特制工序;针法:包括斜针、粗针、细针、攀针、接针、铺针、玫瑰针、莲花针等几十种针法;绣制技术:有拼色绣、仿真绣、双面绣、镶嵌绣、混合绣等多种表现手法。

  2011年,上海绒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8、2019、2020年,连续三年入展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博会场馆。

  搭建学研结合平台

  “播撒非遗文化弘扬的种子,让它在老百姓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浦东新区有关负责人介绍,非遗文化在于继承,更在于发展。如何让高桥绒绣在新时代书写新篇章,如何在老百姓生活中发挥其物质和精神两重作用,是我们要解决的命题。

  现在,浦东新区已在各村居建起家门口服务站,其中就有文化服务一项,为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非遗项目绒绣进入各村居老百姓家门口就成了一个有效尝试。

  据高桥镇有关负责人介绍,除了文化服务进家门口外,还旨在搭建学研结合平台,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绒绣带来的多种体验和收获。

  “令人兴奋的是,全镇有16个村居收到第一批报名学习绒绣人员就达236名。远远超出估计人数。可见绒绣在我们高桥的受欢迎度。”绒绣传承人何秀梅介绍,“下一步,我们会为家门口绒绣点进行技术上的服务支撑,包括产、学、研各方面,让绒绣真正成为老百姓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的受益者。”

  据了解,目前,高桥各村居都将开设家门口绒绣点,明年将覆盖27个村居。各家门口绒绣点配备相应的设备。后续还将在区、镇政府的统一部署下,贴近老百姓需求,推进产学研各方面工作。

  “绒绣产学研,包括产品市场。不能靠单兵作战,需要政府搭台,百姓参与,并且要做成一个平台与互联网对接,”高桥有关领导表示,“以使非遗文化不仅在知名度还是市场营销上,都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愿景,也一定能通过多方共同努力而实现。”

  ★链接

  多位居民作品在“高桥家门口之约”联展上展出

  元旦前的12月30日下午,一场特别的艺术家与绒绣工匠的作品联合展在高桥文化客厅——书集Mr.Book开幕。现场不仅有高桥各村居委的绒绣达人和爱好者,还有由胡润艺术荟推荐的几位艺术家,他们各自带来了为高桥创作的绘画作品,与绒绣工匠和社区居民们创作的《彩绘玉兰花》交相辉映。此次展陈主题就是“高桥家门口之约”,让艺术融合传统绒绣技艺,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修炼课。不仅促进了技艺传承,更让生活充满美好。

  浦东新区文体旅游局、文化艺术指导中心领导及高桥镇领导来到活动现场,与绒绣工匠和传承人、绒绣智库联盟成员、艺术家代表、传习班的学员代表共同感受当代艺术与上海绒绣相结合的魅力。胡润艺术荟艺术总监杨建勇先生作为策展人按“心绘高桥、巧绣高桥、绣美高桥”三个篇章,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感受。

  绒绣传习班学员代表畅谈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全体学员上台接受了结业证书,其中部分的优秀学员还被聘为2021年绒绣传习班的助教志愿者,逐步地让更多的居民加入到上海绒绣的保护传承实现“传、帮、带”。

  为了积极推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海绒绣(高桥)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高桥镇党委政府花大力气,不仅在体制机制上推陈出新,将上海东岸绒绣艺术研究中心作为行业性公益平台向绒绣行业开放,并通过人才培育和技术传播推动绒绣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搭建平台汇聚资源,让绒绣成为好玩的艺术、好看的生活。

  高桥镇有关领导宣布了本次“艺术家&绒绣工匠作品联展”开幕,同时明确明年高桥镇将完成其余27个村居的家门口绒绣点位全覆盖。讲话中,黄克鹏对上海绒绣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2021年新一轮家门口服务要在更高起点上再出发。非遗传承不能只有我,我们需要更多的同行者,特别是希望社区居民中涌现出更多的继承者与传播者,与我们携手同行,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为高桥的文化建设铸就新的辉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特稿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关注
   第A05版:走村镇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新农村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政策
   第B08版:农技
浦东高桥非遗绒绣进16个村居门口生根开花
川沙“城管微平台”助力治理城市难题
东方城乡报浦东A07浦东高桥非遗绒绣进16个村居门口生根开花 2021-01-05 2 2021年01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