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新农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11月03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松江腰泾村里有家“白鹭诗社”,
让乡村生活多了些许诗意

  □通讯员  牛立超  记者  贾佳

  “秋夜渐浓,衣衫单薄的人,站成一圈,伸手烤火,马灯打在暗处,篱笆那头一朵格桑花亮了……”近日,在泖港镇腰泾村“美厨玩家”的院子里,几位老伯正捧着诗集诵读诗歌,身旁就是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抬头往上看,藤蔓上开出了不知名的粉色碎花。“在泥土地里摸爬滚打大半辈子,没想到临老了还看起了书写起了诗。”眼前发生的这一切让张志强老人感到既新鲜又有趣。

  吟诗作对、文学创作,在不少人印象中,是文人墨客做的事,很难与满身尘土的农民扯上关系。然而在泖港镇腰泾村,农民不仅搞诗词创作,还于2016年成立了上海地区首家村级诗社,取名为“白鹭诗社”,在他们看来,田间嬉戏的白鹭,既是象征田园生态的自然符号,也是诗歌版图上的文化符号,将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和乡土气息的“下里巴人”结合在一起,扛起锄头下田,放下镰刀写诗,把诗情画意书写在希望的田野上。

  “热爱是一回事儿,诗社的持续运行需要有源源不断的原创作品,这对于从来没有跟诗歌打过交道的农民而言显然是有难度的。”据最初筹备诗社的相关人员介绍,创作力不足,一度是诗社成立以来的困难,加之较长时间没有组织活动,人员也发生了变动,“白鹭诗社”只剩下了名字。

  但这样的状况,因驻村干部宋欢婕的到来得到扭转,彼时,在得知诗社现状时,宋欢婕重新完善了“白鹭诗社”队伍,并由村委会班子成员牵头组织创作,引入华亭诗社成员开展业务辅导,以“白鹭诗社”为载体,相继打造出了白鹭大讲堂,组成了白鹭宣讲团,用诗歌引领时代精神,打造有风貌更有韵味,有颜值更有气质,有入眼的景观更有走心文化的现代化新农村。

  “秋天由浅变深,腰泾村的秋从窗外悄悄爬上了我的办公桌,暂时从堆积的文件中抬起头,我喜欢去腰泾路上走一走。”这是腰泾村党总支书记陈向应写下的文字。对于写诗,陈向应坦言自己也是硬着头皮上,在繁忙的工作中将诗歌重新捡起,“只有我们带头写,才能调动更多的老百姓加入进来。”担任村党总支书记以来,陈向应明显感受到,农村的业余生活是比较缺失的,虽然他们大多不再为生计发愁,但是内心的那份充实感总是充盈不起来。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不仅仅有自然美景,还要有文化内涵。”在宋欢婕提出利用“白鹭诗社”的平台打造乡村文化时,得到了腰泾村党总支成员的大力支持,他们纷纷从自身做起,全部参与到诗社的活动中来,用诗意的笔触描绘农耕文化、美丽生态,同时发动身边的百姓一起加入进来。

  “从开始创作到喜欢创作,需要有培育的过程。”对于诗社在之前发展中遇到的创作力难题,腰泾村一方面搭建平台,每季度都会组织创作,在重要的节庆日活动也会开展主题活动,由年轻人带头,同时将成员的范围扩大至周边农村,另一方面邀请华亭诗社的成员到腰泾村组织创作,将眼前的美景转化为诗意的文字,为村民的创作提供指导。白鹭诗社的农民创作者们惊叹于文字的力量,炊烟、黄昏、归鸟、稻草这些平时熟视无睹的内容,原来还蕴含着如此的美好。

  在首届“田园艺术节”上,宋欢婕组织“白鹭诗社”的农民诗人们集中亮相,以诗歌的形式抒发了对新农村的美好愿景,并策划编印了《白鹭诗刊》特刊。此外,在“稻香腰泾”的微信公众号上,特别开辟了“白鹭诗刊”栏目,推送诗社成员的诗歌作品。看到自己的文字被越来越多的朋友看到,诗社成员们的创作热情也被激活了,他们经常围坐在一起互动吟诵,用农民话,写农村事,用诗歌赋能乡村振兴。“虽然我们文化程度不高,但是这些作品都来源于我们生活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表达的都是我们内心的所思所想,写诗让我们感到活得很充实、很快乐,也很有面子。”白鹭诗社成员如是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特稿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动态
   第A05版:走村镇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新农村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政策
   第B08版:农技
金山区建农村将打造艺术跨界营地
松江腰泾村里有家“白鹭诗社”, 让乡村生活多了些许诗意
“15分钟健身圈”为松江泖港镇百姓勾出一条“幸福半径”
东方城乡报新农村A08松江腰泾村里有家“白鹭诗社”,
让乡村生活多了些许诗意
2020-11-03 2 2020年11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