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墙青瓦、林水相依……同心村呈现的新风貌吸引了不少周边村民前来围观。而在新建的集中居住点——荷巷小区,一整套智能化管理系统更是高效推动乡村“治理”变“智理”。
□通讯员 刘娟 记者 贺梦娇
作为本市第二批乡村振兴示范村,马桥镇同心村近日已完成市级复核。白墙青瓦、林水相依……乡村振兴所呈现的新风貌吸引了不少周边村民前来围观。然而,来到新建的集中居住点——荷巷小区,他们却被“拒之门外”。
原来,为打造安定有序、文明和谐的乡村,提升村民的安全感,马桥镇在荷巷小区引入了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一整套智能化管理系统,小区村民“刷脸”进入,外来访客则需要完成身份登记方可入内。高效便捷的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了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推动乡村“治理”变“智理”。
安防监控无死角运动轨迹可追踪
乡村治,则百姓安。农村要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治理。在推进同心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过程中,马桥镇凭借自身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优势,在乡村智能化治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打造了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智能化管理系统。
如今,在同心村荷巷小区及周边村民会所等区域,共计安装了71个监控摄像头,其中包括25个高清人脸抓拍摄像头、34个普通高清夜视治安摄像头和12个围墙外摄像头,在保护村民隐私的前提下,对小区内公共区域实现24小时全覆盖实时监控,真正做到监控无死角、无盲区。
25个高清人脸抓拍摄像头,主要分布在同心村中心的南北主干道、垃圾房、小区出入口处。人脸抓拍摄像头通过人脸抓拍和闸机联动的方式实现对小区已登记过人员信息的内部人员“刷脸”进出,如果是外来访客,则闸机不会放行,需要进行身份登记方能进入,有效杜绝外来陌生人员进入小区;同时,步行在小区,还能通过人脸抓拍机形成运动轨迹实时更新,大大提升了小区的安全指数。
34个普通高清治安摄像头安装在每家每户的宅前屋后,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置突发性治安事件,预防和减少盗窃案件的发生,保障小区内治安安全。12个围墙外摄像头24小时监控着每面围墙外情况,有效杜绝陌生人翻越围墙进入小区,造成居民的人身或财物损失。
除了全面覆盖的摄像头外,在东面较低的围墙上安装了安全网,作为一道有形屏障,增加了围墙高度,使外人无法入侵。
“住进这样的小区,真的很有安全感。原先家里还商量着是否要装防盗窗,现在发现根本没那个必要!”荷巷小区的一位村民自豪地说道。
据马桥镇城运中心专职副主任于翔介绍,目前这套人脸识别智能系统已投入运行,后续还将不断升级优化。例如,将在车辆入口加装人脸识别系统,实现前排乘客无需下车,也能“刷脸”进入。
而伴随着居民喜迁新居,荷巷小区即将进入装修高峰。为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同时方便小区内部人员“刷脸”进出,同心村已启动荷巷小区居民信息登记工作。
小区业主及租赁人员需要携带相关材料前往村网格工作站办理人口信息登记,再到小区物业管理处办理出入登记手续。
装修人员则需要和业主一同到物业管理处,先办理相关装修登记、小区出入签记,再携带好相关材料到网格工作站办理人口信息登记。
“红色网格”来兜底物业服务再升级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除了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技防等级,同心村的人防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中。
为更好地满足村民需求,提升村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同心村建立了“1+2+X”的“红色网格”机制,即1名班子成员,2名网格管理员,X名党员、村民代表、志愿者组成工作小队,对网格区块内的所有工作兜底负责,做到服务不出网格、矛盾不出网格。
为落实村居长效管理机制,强化基层自治,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同心村积极建章立制,制定了《同心村自留地确权确利实施方案》和《同心村村民之家管理细则》,保障村民权益,规范公共服务设施管理。此外,出台了“一张负面清单、一份管理约定、一份房屋租赁合同、一个信息系统、一个租赁管理考核办法”的“五个一”措施,明确民房出租、垃圾分类等主体责任,杜绝违法搭建,提升村容村貌。
“物业进村”是乡村治理的新模式。同心村引入了闵房物业团队,以提升精细化管理效能。
小区设门岗6人,巡逻岗6人,会所消控岗4人,小区监控岗2人,12小时轮班,24小时值守。各保安员负责区域内秩序维护工作,并按指定的时间和路线定时巡查,重点部位设巡更点;小区车行出入口24小时值班看守,并有交接班记录和外来车辆的登记记录,对进出小区的车辆进行管理和疏导,对大型物件搬出进行记录,同时对来访人员进行身份信息登记;小区设有控制中心,中心接报后,保安人员八分钟内赶到现场进行处理,采取相应措施;地面、墙面按车辆道路行驶要求设立指示牌和地标,车辆行驶有规定路线,24小时有专职人员巡视并引导车辆停放有序。
这样的乡村治理模式,让村民的“愿景”变为“实景”。下一步,同心村将依托科技为乡村治理赋能,实现村域可视化、精细化管理;借助网格化管理的提质增效,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为闵行乃至上海提供“马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