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特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11月03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人大代表集中视察沪郊乡村
看产业“金钥匙”如何解锁乡村振兴路

  土地资源如何突破束缚?乡村产业如何健康发展?社会资本如何注入农村?乡村人才如何有序“回流”?……需要我们以更宽视野、更大格局去谋划本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10月29日、10月27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沙海林、蔡威分别率部分市人大代表赴宝山区、松江区集中视察,探寻资源优势转化为致富优势的新路径,解锁振兴乡村产业的新动能。

  □记者  欧阳蕾昵

  摄/见习记者  杜洋域  袁梓涵

  两天的视察,沙海林、蔡威分别与宝山区、松江区的镇村干部、农业经营者深入交流,关切询问村民对于集中居住、示范村建设的意见想法,了解家庭农场主、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者对于未来发展的规划。

  “大都市乡村所到之处惊喜连连,令人耳目一新。”市人大领导对此表示充分肯定,并指出,上海各级干部在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中是有力的、积极的、有创造性的。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乡村资源有效整合、共享,最终的落脚点还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等多样化需求。要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按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办实事,让振兴的主体——农民享受红利。

  如何将示范村的典型效应转化为产业振兴的原动力?如何让村民有更多获得感?

  座谈交流中,市农业农村委主任张国坤介绍说,近年来,上海立足超大城市的需求和特点,积极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产业体系不断完善,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农村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增强,宝山罗泾“穿珠成链”集中连片推进示范村建设的经验值得推广。

  许多代表认为, 产业应该作为振兴乡村的“金标准”,想要吸引人才进入乡村、留在乡村,必须建立与之适应的价值空间,有符合其未来成长的价值取向。

  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孙雷,部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及松江、宝山区区镇领导参加上述活动。

  五村联动,“组团式”集中谋划示范片区

  穿“珠”成“链”,变示范村建设“盆景”为全域创建“风景”,在五村联动片区发展的基础上打造乡村振兴示范镇,宝山区罗泾敢为人先。

  紧邻长江口的海星村,既有上海北部最大的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又有千亩水源涵养林,是沿江候鸟的重要栖息地。按照罗泾镇“五村联动”的规划,海星村做强“一对蟹”,即以千亩蟹塘为依托、渔事体验为特色、运动康养+科普亲子为辅助,打造长江口渔村。每年只产40万只的宝山湖长江蟹个大肥美,给村民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市民带去口福。而以“春桃、夏棉、秋稻、冬芦”的四季风光打造的花红村,也在今年“十一”小长假迎来了不少客流。观稻艺、辨六谷、识棉花、认染料、学桑蚕,依托千亩良田、发展农耕体验,做强“一袋米”的花红村带给游客满满的惊喜。在塘湾村,国内知名品牌企业馨月汇不仅开办了母婴健康管理中心,还成立了中国妇幼保健培训基地和母婴护理培训学校。产业链越做越长,塘湾村以母婴康养为主产业、萤火虫和萱草为副产业,依托萱草“一朵花”,打造“养生塘、生态湾、智慧村”。塘湾村、海星村、花红村作为第一、第二批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已建设完成,而入选第三批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新陆村、洋桥村建设也已全面启动。

  五村联动后,过去分散的资源得以整合重塑,村界地域壁垒被打破,首尾相连13平方公里的五个村连片打造、连点成线,产业实现协同发展。罗泾镇党委相关负责人告诉前来视察的代表,为了避免五村同质化竞争,五村在产业布局上都有明确规划,既各有特色,也能一枝独秀、相互补位。按照规划,五村将打造三大发展主线,强化三大康养、农旅、研学教育特色产业。“先丰富旅游资源,做好服务,然后把游客留下。”对于未来发展,罗泾底气十足、信心满满。

  集中居住,将风貌和价值留在乡村

  农民相对集中居住,一直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将农民相对集中居住与乡村产业发展统筹谋划,这样的案例在全市并非只有一二例。

  在松江区泖港镇黄桥村,一期64户村民陆续搬入新居。按照村民自愿原则,全村500户村民选择平移归并,参与率达97%。“改革后,村宅基地约减量31%,减量的面积以村民建房补助的形式奖励,户均约20万元。”泖港镇黄桥村党总支书记张永强介绍说,通过农民相对集中居住节约出来的土地,其中68余亩将用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临港松江科技城现代工匠园集中建设。黄桥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入股方之一,共同成立有上海漕河泾开发区黄桥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来,黄桥村村民将在股份参与中产生实质性收益。

  走进宝山区罗店镇天平村,一幢幢三层联排别墅搭配中国传统门窗样式,充满着古朴韵味。这里的村民不仅摆脱了30多年来的“兵营式”危楼,住进了改造后的新房,还摇身变成了“房东”——由村里统一出租,将闲置的楼面租给在罗店工业园区上班的员工。以“村民自建、政府配套”为模式,由园区参与合作的“天舒苑”人才公寓项目,让村民获得收益。“一边是村民房屋闲置,一边是白领急需住房。天舒苑的出现,既让村民得实惠,也让人才安心居住。”市人大代表询问村民后得知,将闲置房屋集中出租,根据房间多少,村民每年可以增加收入3—10万元。“每个月都等着收钱,用不了几年就能收回自建房的支付费用了。”村民说的既是大白话也是心里话。

  产业带动,带去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地处宝山蔬菜保护区、扎根乡村近20年,天平村的农业龙头企业上海永大菌业通过“公司生产菌包、农户培育食用菌、公司回收并销售食用菌”的模式,将宝山区的稻秸秆以及绿化修剪树枝充分利用起来制作食用菌基质,变废为宝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户增收。在永大菌业的工厂里,恒温恒湿的环境确保产品优质安全。据悉,技术含量高的养菌环节由公司完成,长菇环节则交给农户在大棚内完成。通常一户以3个劳动力来计算,承包10万到20万个菌包不成问题,这一模式带动周边3家合作社及2000农户增收。

  在松江区小昆山镇,机农一体化家庭农场蔚然成风。方冠军家庭农场设立了一个“冠军机农互助点”,承担了汤村村2760多亩粮田的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辐射服务全镇家庭农场的农机作业需求。方冠军家庭农场拥有各类农机具35台套,2019年,实现家庭净收益66.2万元。“水稻亩产量从一开始不到50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650公斤以上,去年,200亩优质大米全部出售,产值77万余元,比以往出售稻谷增收翻一番。”方冠军告诉前来视察的代表,目前,松江机农一体化家庭农场657户,户均净收入20万元,机农结合覆盖率为92.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特稿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动态
   第A05版:走村镇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新农村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政策
   第B08版:农技
看产业“金钥匙”如何解锁乡村振兴路
青浦绿色生态农业论坛聚焦现代、智慧、绿色发展理念
东方城乡报特稿A02看产业“金钥匙”如何解锁乡村振兴路 2020-11-03 2 2020年11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