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运杰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关键。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短板在销售,关键也在销售。农产品丰收后,农产品有销售渠道,让广大农民卖得好、卖得快、实现增产又增收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一、新时代农产品需求侧分析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从饮食层面上升到安全、健康层面,出现有机、绿色的高端需求。同时,除了农产品的生产功能需求外,农产品的生态、生活功能需求日益凸显,三大需求相互交织,引领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影响农业经营主体的业态和经营模式。具体而言,消费者需求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农产品的健康需求。目前,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市场上对有机农产品的热度日益提升。部分消费者对市场销售的有机、绿色产品信任度不高,更倾向于到农产品产地直接采购。
2.农产品的生态需求。居住在“钢筋水泥”中的广大市民渴望回归自然、回归田园。农村的稻田白鹤、田野阡陌、河湖港汊提供了优美的自然风光,也是广大市民渴求的生态产品。
3.农产品的生活需求。从文化根源上,中国人骨子里都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耕读文化的追求。居有书,耕有田的生活场景是城市白领的人生理想。农居里读书喝茶、窗外耕种采收,农村耕读度假、创意工作对都市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二、祝桥镇新东村农产品供给销售状况
新东村位于祝桥镇东南部,占地面积3.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50亩。现有农业合作社6家,土地较为平整,大部分实现流转,规模效应较好。以水稻为主打产品,水果和蔬菜为辅,产品结构在浦东地区极具代表性。
水稻面积1200亩左右,年产量约为600吨,品种为花优14、南粳46,大米品质较高。
水果种植以葡萄、翠冠梨、8424西瓜等为主,蔬菜种植以时令蔬菜为主。
农产品主要依靠老客户、熟人销售,少量依靠休闲采摘销售,一定程度上存在销售难的问题。
三、浦东农产品供给销售状况
全区耕地面积39.94万亩,2018年种植业产值为33.85亿元,种植业产值占全市22.6%,粮食作物产量占全市10.3%,水果占全市20%。
农业经营体系较为健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是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现有家庭农场546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5家,市级示范合作社13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17家,农业产业联合体15家,产业联合体、企业及合作社提升了浦东农产品生产、供应和销售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提高了农产品的经济效益。
浦东特色瓜果种植形成规模。南汇水蜜桃面积2.6万余亩,占全市的40%,年总产值约3.7亿元。西瓜种植面积2.5万亩,年产量5.8万吨,占上海市产量33%,产值2.7亿元,占市总产值38%。
区域农产品电商发展较快。盒马生鲜、清美鲜食引领农产品销售新业态,网上下单,线下配送,足不出户逛菜场,打造农产品销售新模式。区农业部门建立的“浦农优鲜”微信公益商城,搭建农产品电商平台,有力促进了农产品销售。
四、拓展农产品销售的建议
农产品销售是一个整体工程,需要统一规划设计。为提升生产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产品销售能力,夯实抗风险能力,提高农民收入,建议如下:
(一)强化要素培养以销售合力促进销售
1.开拓农产品销售渠道。“农民不怕种田,就怕没有销售渠道。”稻米种植户如果有大米销售渠道,卖“稻谷”变为卖“稻米”,每亩增加销售收入800元-1000元。在充分利用现有家庭农场的销售渠道基础上,建议采用“市场”加“政府”两种方式拓展销售渠道。一是积极发展大客户。村里生产合作社、家庭农场努力发展稳定的大客户,形成农产品销售的“压舱石”。比如企业后勤供应、集团采购。二是区、镇政府吸引、推动龙头企业、新型零售企业落户乡村。龙头企业采用订单农业、产业基地等形式实现集中收购、统一加工,品质销售,构建高效的现代农业体系。比如清美在宣桥、泥城设立蔬菜种植基地,盒马在航头建设盒马村,建立“订单式”种植模式,有效带动周边农村农产品销售。三是打好线上销售组合拳,助力农产品销售。相关政府部门通过统一搭建线上平台,政府搭台,农户唱戏,协会监管与农户自律相结合,助力农民增收。村里家庭农场应当提升产品质量,积极争取入驻“浦农优鲜”,推动农产品销售。大力开展农产品直播卖货,进行电商直播培训,推动田间直播助力销售,拓展抖音直播销售新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区相关部门代表广大农业合作社开展物流企业集体谈判,统一商定物流配送价格,降低电商销售物流成本。
2.统一宣传推广。考虑到合作社、家庭农场宣传能力有限,针对不同农产品的上市时间,建议区、镇相关部门统一进行宣传推广。突出产品特点、卖点,统一文案设计,在政务微信、电视台、报纸等媒体进行投放。比如水蜜桃的销售,政府公益广告在浦东发布、浦东三农等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较好地促进了销售。区、镇政府可对大米、翠冠梨等品种及重点推广品种葡萄挖掘卖点,增加文化内涵和体验宣传,讲好浦东产品故事,增加浦东农产品知名度。
3.细化认证检测。农产品销售拓展,必须取得相关部门的产品质量检测报告。食品加工、销售许可和绿色认证,是农产品进入超市、菜市场的必备条件。村里合作社要实现销售升级,检测认证关需要全力突破,加强生产管理,按照要求满足检测认证要求。
4.推行包装补贴。村内农产品需要总体规划设计,重新定位和包装。对家庭农场改良包装,满足个性化、小重量、设计精美且有一定销售量的包装,建议相关部门探索推出农产品包装推广补贴,降低成本,提高合作社改善包装的积极性,形成以包装促进销售,以包装提升品质的良性循环。
(二)优化产品品质,以高品质带动销售
1.优化种植结构。为实现农产品增产增收,需要不断探索优化种植结构。以品种优化实现品质提升,以品质提升拓展销售。一是通过品种优化实现人无我有,开辟蓝海市场。比如稻菇轮作,利用收稻后空档期发展大球盖菇,提升土地地力,增加经济效益。据统计,种植大球盖菇,每亩消耗稻草10-15吨,产量2500千克,实现销售收入2.5万元,。二是通过品种优化实现人有我优,优质优价,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优质稻米销售价格每斤7-10元,一般稻米销售价格每斤3元,销售价格相差一倍多。三是实现错峰上市,打好“时间差”,扩大销售份额。比如泥城镇马厂村引进“冬桃”,在冬季销售,避开夏季“卖桃”高峰,每亩亩产量1500公斤,亩产值达3.6万元。
2.运用先进技术。为发展“三高”农业,引进、采用新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产品的经济价值。一是采用新型治虫技术。在蔬菜、水果病虫害防治方面,采用新型治虫技术,实现绿色灭虫,提高蔬果品质。桃咏农业合作社采用臭氧杀虫技术,效果良好。二是发展绿色循环农业。尽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结合区域品牌和自有品牌积极试行无化肥、无化学农药的“两无化”生产模式,提高农产品品质。三是发展冷藏技术,延长农产品保质期,提高经济效益。例如水蜜桃的保质期短,从上市到结束只有半个月左右,影响桃农收益。通过引进、研发冷藏技术,拉长水蜜桃的销售周期,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深耕采摘休闲、以体验文旅实现“软”销售
1.发展采摘休闲销售。通过蔬果的品类规划,拓展农产品的采摘销售、休闲销售。村里的蔡欣蔬果合作社通过果树品类规划,以鲜果采摘、游园娱乐为特色,发展水果休闲采摘,带动大米销售。通过人气、口碑销售,扩大农产品的销售量,节约了人工、物流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2.以农耕文化体验带动农产品销售。农耕文化是现代人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有效方式。通过农宅统一设计、复古改造,屋内读书,院内劳动,体验静谧的耕读生活。以农耕文化放松体验、休闲游为主打产品,以农家集市、农家土菜等“软”方式为辅,潜移默化地销售农产品,以人流量增加推动销售量提升。
(作者为浦东新区祝桥镇新东村驻村指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