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包括文化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乡村振兴的力量源头和动力场,有效化解当前我国乡村公共文化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等社会主要矛盾,必须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一是建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行为的指南,无论是乡村公共文化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还是乡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这些活动开展和成效产出无一不受制于决策者,政策执行者和活动实施者思想和观念的引领和指导。当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中普遍存在的群众获得感、满足感不足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行政本位”的思想偏差有很大关系。有的地方老百姓不愿意看戏,喜欢看歌舞,因为要求“送戏下乡”,老百姓就只能看戏,这样的事情并不是个例。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和不充分的现实矛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必须建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要转变“唯上”“唯标”的公共文化服务观念和供给套路,建构“唯民”“唯实”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和供给模式,秉持人民中心、群众需求导向,扩大乡村公共文化决策制定的社会参与,通过完善地方党委、政府与文旅管理部门主导,企业、社会组织与民众参与的乡村公共文化政策制定的协商机制,特别是发挥文化智库的作用,提升公共文化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充分实现乡村文化政策与群众文化需求的协调与耦合。
二是建立公共财政主导与多元供给相结合的资金长效保障机制。资金是公共文化服务生产和供给的基本保障,拓展公共文化资金来源渠道,丰富公共文化资金供给,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优化财政支持结构,完善财税杠杆调节,促进乡村公共文化供求均衡,提升群众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满意度是新时代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的基本目标和重要内容。乡村公共文化建设需要满足多层次需求并适应各地区非均衡发展实际。一方面要发挥省、县各级政府的财政优势,在明确省、县级政府的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基础上,按照事权、支出责任与财力相匹配的原则,建立省级和县级财政共同分担的整体性协同文化投入机制。另一方面,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财政资金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公共文化服务的差距。另外,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作用,鼓励并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完善融资、用地、税费等相关政策,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公益文化项目,支持厂商资本、民间资金和外资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完善公共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营商环境,推进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与服务的市场化与社会化进程,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和社会参与的人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三是大力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乡村公共文化发展与服务的载体与物质基础,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必须强化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我国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际,考量乡村振兴需求和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当前要强化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剧场等为中心的“三馆一场”建设,着力推进“三馆一场”服务链向广大乡村延伸。特别要加强乡镇(街道)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在场馆的“便利性”上做好文章,避免“孤岛效应”。要增强流动文化车等便民利民文化设施的配备,提高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扎实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
四是强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公共文化人才队伍是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与服务提供的主体,也是公共文化服务实施落实与质量保证的关键。针对我国乡村公共文化人才严重短缺的现实,地方党委、政府与文化旅游管理部门要以“文化强国”“文化兴国”为思想引领,建构“文化兴乡”“文化兴民”“文化富民”的人才培养与使用模式,通过完善培养政策与激励机制,优化乡村公共文化队伍建设,人才选拔坚持德艺双馨,人才激励坚持物质和精神的双向作用,人才培养实行公共文化服务职业资格准入制,人才管理实行选派、配备、聘任多种方式,打造一批有热情、懂专业、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专业队伍。另外,探索文化志愿者奖励补贴机制,完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服务体系。
五是建构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的高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发展,不仅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新技术,更大大拓展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需要充分利用现有优质文化资源,推动智力、高新科技与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结合,探讨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尝试对分散异构的公有或私有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其实现“云聚合”,快速而精准地进行资源管理和配置。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目录,为民众提供菜单式、订单式、差异化的文化服务,拓展人工智能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应用,重塑乡村公共文化场馆服务环境和流程,打造虚拟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用科技创新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摘编自《湖北民族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