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进出出,江浙沪今有近十处地方以“江南水乡古镇”之名联合申遗,新场在列。
申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保护。
黄浦江以东数千年前滩生成陆,多个集市的生成都源自盐。先是海滩晒盐,后又熬波煮盐。煮处为“灶”,屯处为“团”。新场是新生海滩上新设的制盐场地,故谓“新场”。之后,海滩继续向东延伸,盐场跟着不断东迁。也许“迁”是必然,也许新场起始煮盐已有成熟工艺,煮盐必砌灶,再迁之地便以“灶”序列来命名:一灶、二灶、三灶……
新场成市、后又成镇绝非偶然。我在“新场人”一文里已有说到,最早来到新场这块土地上的是盐工,跟着是船工,接着是商贩、工匠、戏子……成市成镇的要素是住民,密集到一定程度,自会分工,就会有更多生活色彩,你着一笔我着一墨,新场逐渐美妙。至于新场的演变历经多少年代,大致800年到1000年,滩生成陆,先市后镇,断那么清楚并无多大意义。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实锤听谁的。
自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本市众多市民方才晓得浦东还有这么个宝贝古镇。说不定正因为长期鲜有人知,新场才得以幸免,遭毁不多,古貌尚存。
想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看之前别乱动,扶扶可以,忌乱改乱造。
谁不想繁荣经济,人人都想。一出名,寒门热。原本冷清的新场说挤就挤,挤死了!古董、工艺品门店林立,臭豆腐、海棠糕、三林肉皮、芝麻糖等古镇标配几乎无缺。这都不是新场的。新场最出名的是椒桃片,但如今摆这摊儿的又是外来人。多亏新场的真谛不在街市,而是隐于井巷。高墙护着,深庭隐着。盐已无踪,盐的叙说砖墙记着。
盐,成就了新场,说新场必须从盐切入。
为了做好申遗功课,新场加紧热身,广听建议。新场必将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之后,会被全世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