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刘奇
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核心提示]
从空间结构的视角看,乡村振兴可分为家户、家园、田园、山水等肌理构成。它们的关系就如投向水中一块石子,以家户为核心,依次荡开。位置不同,功能不同,场景不同,着力也各有差异,需要因层施策,突出重点,抓好关键。
[耳听八方]
天津
积极推动
村务公开信息化
近年来,为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天津市民政局在全面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基础上,积极推动创新村务公开形式,研发“天津市村务公开平台”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并推广使用,实现了广大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够从网络和手机微信公众号上了解村务公开内容,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参与自治的热情,加强了群众对村级权力有效监督,进一步提升了天津市乡村治理水平。为推动系统落实落细落地,天津市民政局深入部分涉农区、乡镇(街道)、村,就村务公开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并主动与市委组织部、财政局、农业农村委等相关涉农部门研究确定村务公开目录内容,组织召开区、镇、村三个层面座谈会,征求对系统推广使用的意见建议,了解群众需求。
福建
纳米农药防治病虫害
总结交流会召开
日前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办,南京善思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纳米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总结交流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与会领导和专家一致认为,绿色环保型纳米农药符合国家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绿色农业的导向,航空植保是我国农业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的重要环节,市场需求大,规模发展快,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纳米农药技术的发展,将纳米农药纳入“绿色发展”通道,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加快纳米农药登记进度,助力我国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浙江
举办全国休闲农业
管理人员培训班
日前,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在湖州市南浔区荻港渔庄举办全国休闲农业管理人员培训班,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有关处室负责人及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管理人员共计约120余人参加培训。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南浔区政协相关负责人出席开班仪式。
乡村振兴守护好田园是关键
我国现有约20亿亩耕地,这是14亿人赖以生存的根本。在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已经无荒可开,增量资源有限的情形下,守住耕地红线,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同时饭碗里主要装的是自己的粮食,是乡村振兴的底线思维。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任务之繁重,问题之复杂,困难之艰巨,难以想象。在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耕地被蚕食的现象十分普遍。全世界城市化进程都是节约土地的,而我国一直在大量浪费土地,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市、县城及镇、乡所在地四个层面的建成区占地12.02万平方公里,按国际标准每平方公里万人,已经可以居住12亿人口,但目前这四个层面的占地扩张,各地仍在想方设法暗中推进。这种行为对一城一地的发展也许大有好处,但对于国家这个整体就成了经济学上的“合成谬误”。守住耕地,就是守住了自己的根脉,这是乡村必须坚持不懈死看硬守的责任。决不能为了眼前的诱惑丢弃长远利益,为了今天的快发展忘记了子孙的铁饭碗。
对于耕地,需要量的坚守,更需要质的提高。当下,化学农药、化肥、农膜、除草剂“四害”横行的势头虽有所减弱,但不少地方仍在泛滥,“四害”带来的耕地质量下降严重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按国际标准,一亩优质土壤应有16万条蚯蚓,300公斤真菌细菌,5%—12%的有机质含量。我国许多地方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到1%,有机质含量低,真菌细菌难以繁殖,而没有真菌细菌便不会有蚯蚓,土壤内部的生态循环便不能实现。源于石油农业以来植物动物开发的“二物思维”,今天必须加上微生物,变“二物思维”为“三物思维”,土壤的质量才能提高,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等农业生产模式才能变成现实,农产品质量才会提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才能实现。
推进土地的适度规模化,是乡村振兴在田园层面需要解决的第三个要害问题。土地的细碎零散化是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最大障碍。而土地适度规模化的两大前提条件是种田能赚钱和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人。种地赚钱必须不低于外出打工的水平,外出打工的人想把土地转出,必须有能够经营几百几千亩土地的新型现代农民承接。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在宏观政策层面加大力度,一面利用好国际“三箱”政策;一面调整过大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一面大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的新一代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民队伍。
重塑新乡贤是家园建设的新课题
人类农业文明时代的特征是低效平衡,工业文明时代的特征是高效失衡。今天我们要建设的是既高效又平衡的生态文明社会,就需要借鉴工业文明的高效和农业文明的平衡。
工业文明的高效主要是各种现代元素的注入,农业文明的平衡重在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二是在乡村社会构建官绅民的治理结构。在中国古代社会,乡绅与乡贤大体是重合的,当然也有土豪劣绅,并非贤者,但那只是极少数。乡贤处于国家与社会、公域与私域、官方与民间、上层与底层的缓冲带, 既承担国家权力的延伸实施,又体现民间利益的集中,是国家意志和民间意愿交汇、融合、互渗的节点。代表国家权力的官员是流动的,而乡贤则是稳定的,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熟知乡里,影响力、权威性都根植于乡土社会。不管上层社会如何更替,即使发生战乱甚至改朝换代,乡贤都可以维持一方平安,待到上层社会结构稳定,又可随时与之衔接。乡贤又是乡土社会的标杆,他可以引领乡土社会的道德走向、文明进程。中国古代社会城乡人才一直是对流的,告老还乡或衣锦还乡是绝大多数从故乡走出去的人的追求,他们把人生的追求浓缩成两个“真好”,年轻时能够走出家门、放飞理想,“真好”!年老时,可以叶落归根、重返故里, “真好”!第二个“真好”实现之日,便是他们成为乡人追慕的榜样之时。
我国自1958年城乡二元制度实行以来,乡村人才单行道流入城市,今天应在制度层面尽快打通互动通道,让从乡村走出去的城市退休人员及商人能够到乡村定居,他们中不少人都有着强烈的为家乡作贡献的意愿,都能成为一方新乡贤,这应是乡村振兴的一笔宝贵财富。热爱家乡的人建设有毛病的家乡,不爱家乡的人去寻找没毛病的天堂。结果找不到没毛病的天堂,也耽误了建设有毛病的家乡。
乡村振兴就是小农户的振兴
一是大力倡导“耕读传家”的优秀家风。这是起于先秦,成于唐宋,盛于晚清的精神传统。耕读传家,耕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室,为了生存;读可以知诗书,修身性,图大业,为了发展。家是浓缩的国,国是放大的家,为家而耕,为国而读,一个“读”字昭示出“读者”心中怀有一个放大的家——国家,这就是炎黄子孙世代相传的家国情怀。“耕”与“读”透现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修齐治平的大格局。目前,乡村自推行撤点并校以来,学校总量已由最高峰的60多万所减少到目前的20多万所,乡村孩子面临新的“上学难”问题,应下大功夫落实好新近出台的“学生单程不超过半小时的”国家政策。乡村教育应面向乡村,不可“逆乡土化”,只为大城市、发达地区培养人才。既要实施千军万马挤一条独木桥的精英教育,更要推行学一技之长、可安身立命的生存教育。乡村孩子是加长“四化”中农业现代化这条短腿的主力、主体,他们读不好书,这条短腿就只能跛足。“耕读传家”,是家的追求,更是国的责任。
二是探索小农户与现代化的有机衔接。我国2.6亿小农户中的2.3亿是承包耕地的农户,就农业经营主体而言,美国230万户,英国23万户,我们是美国的100倍,英国的1000倍。要把这样一个庞大群体组织起来与现代化对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世界上组织农民与现代化有机衔接的成功范例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西方大农的专业合作,二是东亚小农的综合合作。我国是公有制下的小农,需要探索一条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第三种组织形式,充分发挥产权明晰后的集体经济的组织优势。我国乡村集体经济有两根主轴,一条是以村社为单位的社区型横向组织,一条是以供销合作社为单位的层级型纵向组织,供销合作社具有政府、市场、社会三重职能。长期以来,纵横两条线各行其是,应在村一级打通二者的通道,让供销合作社伸延到村,“把社建在村上”,建立起与村级组织、新型经营主体、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合作的新型合作组织,引导小农户入社,通过政府、市场、社会三方集合发力,让各类现代服务惠及小农户,这应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探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民与现代化有机衔接、使“农业全面提升、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完成乡村振兴五大目标任务的好途径。安徽、山东、贵州等省在这方面已经进行试验,探索了一些成功经验,应予总结提炼完善推广。
三是家户环境卫生管理。乡村振兴五大目标任务中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都与环境卫生有关。环境卫生既是一个地方的脸面,也是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环节。而环境卫生好坏的决定因素在每家每户。“厕所革命”被世卫组织定义为最廉价的医药,各地都在大力推行。民谚云:物质文明看厨房,精神文明看茅房,不无道理。下一步要下大功夫解决的问题就是垃圾处理问题。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垃圾的产出更以惊人速度在同步增长。让垃圾的制造者都变成管理者,这将是一个全社会观念变革的过程,需要一代人的教育,并且需要全社会成员一起做才能做好。如何让乡村垃圾制造者变成管理者,是当下需要从儿童抓起从家户抓起的新命题。环境已不堪重负,无废社会、无废时代终将来临,让垃圾这个放错地方的资源变废为宝,乡村必须跟上。
(摘编自《中国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