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顾名思义,就是以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替代传统的人力劳动,推动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灭茬旋耕、起垄做畦、机器播种、水肥一体化、机械采收……11月29日,一场以“机器换人”为主题的绿叶菜全程机械化现场推进会,在位于浦东新区宣桥镇的上海清美蔬菜瓜果种植场进行。
市农业农村委党组书记、主任张国坤仔细观看了机器播种、移栽、收割的现场演示,并在听取工作人员介绍后表示,此次现场会的使用机械和操作人员,真正从实验室转移到了生产基地,以鸡毛菜为代表的上海绿叶菜“机器换人”取得可喜成绩,实现了多个生产环节机械化集成,更加坚定了科技兴农工作的主体是优质的生产经营主体,更加坚定了上海蔬菜生产推进“机器换人”的信心和决心。
机械化播种可以选择适宜机械化生产的品种,调控播种密度和生长环境,可控制杂草和病虫生长,自主控制的外部环境以及标准化生产,使鸡毛菜等绿叶菜在生长期间能够降低农药使用量,实现精细化耕作、精量化播种,确保产品绿色生态。同时可以起到节约用种量的作用。参与现场演示的其中一台4GCDZ-100型绿叶菜收割机是由上海市农业机械研究所历时5年自主研发,采用纯电驱动,造价仅为同类型进口收割机的三分之一。机械化预计可以实现一天单机采收10亩,300亩规模的园艺场只需要8个人,单人劳动生产率是传统产业模式的25倍。在传统蔬菜采收模式下,1亩地通常需要5-6人采收一整天,而有了机器作业,同样的采收量,一小时即可完成。
由于全程机械化收割的产品均为净菜,不沾泥土,也有效避免了人工多次抓握,可减少蔬菜的二次污染,提高产品品质的可控性。此外,收割后的残留物,原本被视为城市垃圾,如今可以留在园艺场,成为土壤的有机肥料,继续支持生产。
小青菜在上海绿叶菜生产中占比较高,高密度移栽、采收仍是生产中的难点,存在用工量大、劳动强度大、人工成本高等特点。现场演示的小青菜高密度机械自动移栽机,只需要双人投苗作业,就可较好地实现高密度栽植且栽植株距稳定,能够适用上海地区的小青菜移栽要求,大大改善人工作业环境,并且效率也有较大幅度提高。
据清美公司技术负责人介绍,鸡毛菜品种从整地、作畦、播种、移栽种植、水肥管理等一系列机械化操作,到使用收获机采收、运送到预冷库、包装车间,再到“清美鲜食”门店,在该公司已经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适时机械收获、机械包装和冷链的无缝衔接,降低二次污染,保证了绿叶菜的鲜嫩,而且无损伤,既节本增效,又提升了品质,真正体现出机械化作业的“安全、绿色、优质”。
此次种植的鸡毛菜为市农科院专门为配合机械化生产而研发的品种“新夏青6号”。该品种具有中胚轴长、耐热、抗病、耐湿等优良性状,播种后30天左右即可收割,平均亩产量可达680kg左右。由于该品种生长周期短,成熟快,可有效控制杂草和病虫生长,确保绿色生态。
对于继续推进绿叶菜“机器换人”,张国坤要求,一是要形成工作合力,优化完善农机农艺协作机制,加强农田建设、菜田设施、农机装备、产销对接等部门单位的联系沟通,协调推进。二是视野要更宽、标准要更高,在基地标准化建设、先进机械引进、高品质产品生产等方面,要瞄准前沿。三是系统集成能力要更强,以绿叶蔬菜为重点,消化吸收蔬菜机械化最新成果,以全程机械化推进蔬菜产业绿色化发展。四是政策要更聚焦,整合蔬菜保护镇、都市现代农业项目、科技兴农项目等多项政策,发挥好农机购置补贴、绿叶菜奖补资金、科技兴农项目等政策引导作用,形成政策共振的效果。
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徐惠勤、总经济师施忠,浦东新区副区长管小军等出席现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