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言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12月03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产品“优质优价”要有依据
  □孙鲁威

  国际上农产品贸易中确实没有“优质优价”这个理念。优质是什么构成的?品种、管理、气候。品种一般是根据客户的合同需要选定的,品种没有优劣之分。比如大豆,转基因还是非转基因,各有利弊,客户要什么就签什么合同,最后农民的种植利润是一样的,价格也是提前确定好的。收益取决于产量和品质,产量和品质取决于气候和管理,管理取决于标准化程度。由于标准化已经普及,所以,最终的价格差异就取决于气候了。农民规避气候风险可以购买政府提供的保险产品,还可以委托采购商在期货市场做套保等运作。

  你可以要求优质优价,但你要拿出优质优价的理由来。你说品种?这个消费者不一定认可,为啥消费者心心念念的还是“小时候的味道”,这里面有令人反思的东西。真的是小时候的“味道”就好吗?不一定。“小时候”的中国农业没有结构调整的能力,一个品种长期发展培育了消费者,两者之间建立的产销友情,成就一份念想,一个品牌。如今的农产品有了结构调整的能力,有了“增产增收”的欲望,更有了产地结构调整的自由。自由的结果是“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多了多,少了少”,闹出来的都是笑话,绝不是“政绩”。比如一些久负盛名的传统优质小麦生产县,为了“增收”,也大搞“结构调整”,种花、种菜、种果,就是不能把自己的优势农产品——小麦种出品牌来,结果,把支柱产业做没了,新产业形不成支柱。展望国际上所有的农业品牌,哪个不是历史的积淀?你等不及是吧?那就别奢望太多。不能持续稳定发展就没有品牌。说到底,农产品做出品牌来绝不仅仅是政绩需要,更需要有一种生态精神。

  所有的农产品的品牌价值是通过企业来实现的。产地要做产地品牌,就要做标准化。生产、管理、经营,都要标准化,规范化,甚至法制化,你的产品才能走得远,走得越远效益越高。“为企业种庄稼”,我们20年前就提出这个问题,但如今看进展缓慢。一头是你这里卖不出好价钱,一头是企业找不到好原料;一头是你左冲右突不停更换“好品种”,一头是各种企业由此而得不到稳定货源。的确,这种调整模式你确实要承担增收压力。产地有关部门可以梳理一下,找找短板,光喊“优质优价”不能解决问题。

  (摘编自《农民日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特稿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动态
   第A05版:走村镇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关注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政策
   第B08版:连载
统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
“谁污染谁治理”,呵护生态需要更多硬举措
努力培养更多乡村本土文化人才
农产品“优质优价”要有依据
东方城乡报言论A03农产品“优质优价”要有依据 2019-12-03 2 2019年12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