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11月26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成建忠 筑牢防疫之墙,为畜禽养殖“保驾护航”
  【对话】

  记者:动物疫病防控这项工作,最大的困难在哪里?

  成建忠:疫病防控有很多客观因素,但主观责任绝不能出问题。我们行业里有句话,最大程度避免发生人为责任事故的疫情。动物疫情形势始终是严峻复杂的,疫情随时会在身边发生,不能抱有一丝侥幸心理。

  记者:您觉得做技术和管理工作,哪个更难?

  成建忠:技术员主要把控点上、块上的情况,而管理者要兼顾面上的大局,责任和压力都更大。面对周边严峻形势,我们始终要强化生物安全管控,妥善处置各项紧急事件。在畜牧兽医条线工作时,我坚持13年每月的例会制度,通过例会布置推进阶段性重点工作。组织开展了科室分片联络,不断查找和弥补防疫薄弱环节,努力实现本区重大动物疫病有效控制。

  记者:到了新的岗位,对您意味着什么?

  成建忠:再学习,再出发。畜牧水产是一家,它是一个“大养殖”的范畴。对于崇明而言,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始终不变。疫病防控始终是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

  “动物疫病防控关系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和食品安全,我们的工作中容不得一丝马虎和大意。”从奶牛检疫员开始做起,成建忠在畜牧兽医行业一干就是34年。用他的话来说,“防疫永远在路上”。

  □记者 欧阳蕾昵

  基层队伍建起来

  事无巨细为防疫

  专业能力强,工作作风严谨。同事口中的成建忠是一位典型的专家型带头人,也是下基层最频繁的带头人。“你们的资料齐全吗?”“免疫的情况一定要记录清楚。”要找成建忠,不是在养殖场就是在去养殖场的路上。每年春秋季,都是动物疫病高发期,也是集中免疫期。为此,成建忠时常到乡镇、村里亲自指导防疫人员,在现场,他一边仔细查看免疫资料,一边详细了解畜禽免疫的实际情况。

  众所周知,动物疫病监测、动物疫情处置是一项非常辛苦和危险的工作。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炭疽……很多动物疫病是人畜共患病,解剖、采样、诊断、处置过程中稍有不慎,自己便会被感染。不怕脏、不怕累,不怕危险是基本要求。1985年,成建忠从上海市农业学校兽医专业毕业,从事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奶牛检疫员。“给奶牛打针、抽血、消毒,弄不好还会被牛蹄子踢到!”那时,工作环境差,强度大,但为了帮助养殖户尽可能地减少经济损失,成建忠盯紧每一个环节,仔细核对每一项记录,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点,积累了大量基层一线的工作经验。

  从检疫员到兽医科长,再到崇明动物疫病防治控制中心的“当家人”,从1985年到2003年,崇明淘汰了近百头阳性病牛,建立了一支专业的奶牛检疫员队伍,使得三岛的奶牛生产始终保持稳定。工作中,成建忠十分重视防疫队伍的建设。“散养的动物是防疫的重点和难点,尤其到了基层,免疫密度高、工作强度大,乡镇兽医站责任重大。”成建忠告诉记者,一名防疫员要负责1~2个村,一名检疫员要负责3~4个村,队伍自治和内部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成建忠组建了乡镇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先后组织五期后备兽医培训班,培育了230名专业人才,其中,90%以上的学员通过了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此外,成建忠曾连续12年组织开展每年两次的在职兽医继续教育系统性培训,对重大问题授课计200课时,负责带教了2名硕士高级储备人才和7名年轻科技人员。

  先行先试

  推进奶牛“两病”区域净化建设

  动物疫病净化是根除动物疫病的重要措施。自2013年农业农村部在全国范围启动开展动物疫病净化示范创建活动以来,崇明积极响应主动对接,于2016年正式签订了上海崇明奶牛“两病”净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合作框架协议。

  成建忠还记得,项目启动时,崇明有奶牛场17个,存栏1.96万头(占全市的1/3),区域内奶业在种源、饲料、牧场、奶企、动保、粪污处置等产业一体化程度较高。尽管基础良好,然而区域净化没有经验可循,他协同市中心带领团队积极落实本底调查、风险评估分级、生物安全管理等一系列工作措施,攻克一个又一个困难,形成了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崇明奶牛区域净化模式。在“两病”区域净化实践中,创新性地引入风险评估及“一场一策”动态分类管理策略,极大提高了奶牛场乃至整个区域的生物安全水平,形成了一整套涵盖结构布局、设施设备、无害化处理、消毒管理、生产管理、防疫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的生物安全管理机制。今年第四季度,崇明奶牛“两病”净化示范区建设项目以高分通过农业农村部专家评审。在成建忠的带领下,崇明区动物防疫工作连续多年获得全市评比嘉奖,仅2012年一年内,就获得了上海市动物防疫工作综合评定一等奖、上海市生猪科技入户工程考核评比一等奖、上海市动物疫控系统实验室专项评比二等奖等诸多荣誉。

  心系畜牧技术推广

  既要生态又要美味

  2008年始,借生态岛建设之机,崇明率先在全市开展中小型生猪养殖场面源污染生态治理。印象中的猪场都是臭气熏天,通过实行雨污分离,干湿分离以及建足干粪池、沼气池的“两分离、两配套”,崇明的猪场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

  “2006年前,畜牧行业的科技推广项目比较少,自‘上海生猪科技入户’项目启动后,我们大展拳脚好好干一番了。”成建忠告诉记者,崇明是沪郊最早探索生猪无抗养殖育肥技术的地区。所谓无抗养殖,就是采取益生菌发酵技术,生产发酵饲料。这些饲料经过发酵,添加了含有微量元素的植物提取物替代抗生素,还增加粗纤维,不仅抑制有害菌生长,也改变了原来猪肉“滴水”“湿气”重等问题,饲料的转化率提高了,生猪也不那么臭了,肉质更好了。

  成建忠还记得,当年有个“无抗”生猪养殖基地位于庙镇自来水厂取水口的上游。猪场外围造了围墙,走过路过几乎闻不出气味,没人会猜到这里竟然有个猪场。“后来,无抗养殖育肥技术在崇明全区推广,在2016-2017年的猪肉评比中,崇明的白煮五花肉、红烧五花肉、白煮大排等项目都获得大奖。这个技术实现了政府治污、农民增收、消费者享受美味安全产品的多赢目标。”

  除了生猪技术推广,成建忠在保护和开发崇明白山羊地方良种方面也颇有建树。在新的崇明白山羊保种基地,从场地的选择、布局设计以及内部设置、建设过程,成建忠都亲力亲为,配套科研项目完善羊场的配套设施和新技术的应用。为确保保种任务完成,他开展技术革新,带领团队实施了信息管理和自动化建设,保种场综合管理逐年提升。他先后组织了“标准化规模化信息化养殖技术”“延伸产业链谋划品牌”“绿色有机羊申报”等6次沙龙活动,单位的年轻科技人员也得到了信息和锻炼。此外,成建忠历时两年主编的20万字的《崇明白山羊》一书于2017年成功出版。

  跨行转型

  秉承绿色“大养殖”理念

  在动物疫控的岗位待了30多年,成建忠也没料到,有一天居然跨行转型为水产站站长。今年7月新官上任,正值崇明水产尾水治理工程开始建设之际,四个月来,成建忠坚持每周下基层调研熟悉情况,走遍了18个乡镇3万余亩养殖水面。他注重绿色养殖技术的推广和水质、水产品安全检测,及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估,为上层决策提供技术依据。此外,成建忠主持的1500万元市科技兴农项目“水产养殖智能化技术的集成示范”由于成效显著,获得行业一致好评。目前,崇明全区水产养殖尾水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建设如期完成,成为全市尾水治理的领头羊。

  多年以来,成建忠始终秉承绿色“大养殖”理念,逐步建立完善了当地动物疫病防控体系。通过科技项目研究、实施与推广、技术指导、培训以及优化地方良种的保存等工作,积极为行政主管部门献计献策,推广应用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为崇明畜牧业健康稳定、生态环境有效改善、优质安全产品生产和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如今,尾水治理、绿色技术推广等一系列水产行业的新任务接踵而来,等着这位养殖行业的“孺子牛”整装再出发。

  人物档案

  成建忠,1966年生,上海崇明人。原崇明县(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级兽医师,推广研究员。2019年7月起,任崇明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是一名在崇明畜牧兽医领域动物疫病防控、畜牧技术推广、水产智能化集成等方面具有影响力的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2010年荣获2008-2010年度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入选崇明县第六轮、第七轮、第八轮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入选第二轮上海农业领军人才。近年来,成建忠主持了市、区14个畜牧项目、参与了8个畜牧项目。其中,2019年市科技兴农项目“水产养殖智能化技术的集成示范”因成绩突出获得好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特稿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人物
   第A05版:关注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动态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
   第B08版:连载
成建忠 筑牢防疫之墙,为畜禽养殖“保驾护航”
东方城乡报人物A04成建忠 筑牢防疫之墙,为畜禽养殖“保驾护航” 2019-11-26 2 2019年11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