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在城市的地铁、公交上“有座不坐”的现象,之前媒体已经有过多次报道。前几日在笔者居住的小区附近整修一新的社区图书馆里又看到了这一幕,几个农民工可能是在午休时闲来无事,在图书馆外张望了好一会儿,始终“不敢”迈入,后来还是管理员招呼他们,才在门外使劲地拍了拍身上的灰尘,小心翼翼地进入。当时室内靠窗明亮宽敞的座位全都空着,他们几个却只是随手拿了几本杂志在一个角落里席地而坐,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并一再向管理员拱手致谢。
不论是地铁公交还是社区公共图书馆,农民工显然与其他人一样有坐下来的权利,之所以“有座位不坐”既有外部的社会歧视的因素,也和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状态密不可分。不论是嫌弃农民工背包大将其撵跑,还是厌恶农民工汗味重将其驱赶,抑或是指责农民工满身污垢“离我远点”,被势利和冷漠裹挟的一些人,很容易将农民工当成社会排斥的对象。这不是农民工的问题,而是城市的尴尬。
作为“漂泊的候鸟”和所谓城市文明的闯入者,农民工为了减少和市民发生摩擦与纠纷,往往会采取一种自我矮化甚至自我牺牲的方式来进行某种权利让渡,从而换取“和为贵”。
暂且不论农民工为城市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与牺牲,仅就从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人文关怀的角度来看,农民工“有座不坐”的现象也不该一再出现,只有促进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制度护佑与人文关怀,“有座不坐”才会真正减少,城市社会才能平等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