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的最新版本-DSM-5对囤积症的诊断标准如下:1.对自己的所有物丢弃困难,无论别人如何看待这些东西的价值。甚至送人、再利用或卖掉,对囤积症患者都很困难;2.有强烈的存储物品的欲望,丢弃物品会深感痛苦。就算脏乱的囤积,也只愿存储不愿丢弃;3.大量物品的堆积,使生活或工作场所脏乱不堪,甚至影响生活和工作。这种特征通常会引起家人和朋友的注意。
囤积症的危害很大,不光极大影响和干扰了自己和他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比如妨碍基本的家庭生活:做饭、起居、睡觉等,影响家庭关系,甚至因脏乱环境造成个人及身边家人邻居的健康隐患和人身安全。75%的囤积症患者同时存在情绪抑郁和焦虑,带来心理痛苦。
很多人在“双十一”疯狂购物,看东西价钱便宜,一次性囤了不少。购买者从中感到愉快,又在经济能力范围内,但之后能够合理使用这些物品,这样的情况无需干预。而剁手的过程中,如果买来的东西往往用不到,或买太多用不完,但仍乐此不疲的囤货,那就值得警惕了。
专家介绍,造成“囤积”行为的原因有多种,可能来源于遗传、环境的影响(比如家庭的影响、个人的生活经历等)、童年时期创伤,或者虚荣心、从众心理等。患有囤积症的人可能有犹豫不决、完美主义、选择困难的性格特点,患者通过“囤积”大量东西,从中获取心理慰藉和安全感。打个比方,有的人生活中常觉得压抑无助、焦虑,囤积东西能让他们感觉轻松,缓解这些情绪,同时他们通过保存物品来回避决定是否需要丢弃物品的焦虑,久而久之,这种情绪的缓解与节省、获取行为的链接导致囤积症状逐渐加重。
临床上,有严重囤积行为问题的患者,老年人多于年轻人和儿童。不过,有研究表明,囤积行为通常在青少年时期有所显现,如果不加干预,它的严重程度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成为囤积症。
医生提醒,当出现“囤积症”的倾向时,最好前去专业的医院进行评估诊断,判断症状严重程度,必要时进行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早期治疗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