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东方社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记崇明区东平镇养老院负责人沈志刚
~~~——记崇明区东平镇养老院负责人沈志刚
~~~——记崇明区东平镇养老院负责人沈志刚
2019年07月19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转行进入“朝阳产业” 为老服务“事无巨细”
——记崇明区东平镇养老院负责人沈志刚
  □通讯员 石路

  笔者与沈志刚相识,源自他十多年前到崇明东平镇承包一家公办养老院开始。那年他刚从国外回来,经人介绍与他第一次见面。志刚长得一表人才,一米七五出头的个儿,相貌俊朗,尤其一口普通话说得极其标准,几个人坐下聊天,只要他一说普通话,就会惊艳众人。

  志刚来小镇时刚满五十岁,他上戏毕业,先前在上海广播电台工作,做过播音主持、节目编辑、活动策划,业余时还被朋友叫去演话剧。他离开电台前,已是总编办副主任了,后去国外学习二年。

  “养老是个朝阳产业,在国外很热门也受宠。我回来转行做这个,一是自己有兴趣,二是也想尝试跨行的滋味。”志刚乐观而自信地说。

  这是一家只有五十个床位的养老院,规模不大,距离镇政府约二百来米。入院的大多是本地高龄长者,且子女不在身边,也有个别老人是从市区来的。

  养老服务,可不是件容易事,仅说老人吃喝拉撒睡就够忙乎的,何况还有许多老同志要看病啥的,事无巨细,样样得操心。一些熟悉他的朋友曾劝他,想想好,再做决定,可他似乎已铁定了主意。志刚接手后,吃住在养老院,可谓二十四小时全天候。虽说,晚间有人值班,但他不放心。老人半夜发病,基本上由他亲自驾车送医院就诊,有时还要转诊到市区三甲医院抢救,为此常常忙到凌晨才休息。后来,他专门聘请一名退休医师,平常为老人每天做身体常规检查。

  “这与原来想象的根本不一样。”一段时间做下来,他自己也深有体会。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起初,志刚虽有热情,但不熟悉这摊事,困难也是接踵而至。后来,他就抽空到邻镇养老院去学习。区里有个养老协会,每逢有活动,志刚就积极参加,这为他了解同行提供了良好平台。几年下来,圈内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有个从电台出来的普通话说得非常好的乡镇养老院院长。

  他老婆对他转行做养老,最初也颇有意见——放着市区让人生羡的工作和优越条件不管不顾,却跑到乡下经营养老院,是不是脑子进水了?所以,前几年,她很少到志刚的养老院来。后来有一件事,却使她改变了看法。

  一次,志刚去市区看望丈母娘,老人家因大小便失禁,污秽之物把床上弄得一塌糊涂,散发出气味更是难闻。见状后,志刚二话没说,安慰丈母娘后便麻利地做起清理。瞧着女婿动作娴熟又不怕脏的做事,丈母娘朝着一旁女儿说:“志刚是个孝顺人,你要好好待他。”妻子注视着正忙碌的志刚,内心甚是感激。

  在养老院,与其说他是个院长,不如说他是个“打杂的”,什么事都干:买菜、包馒头、修抽水马桶,种菜、开车、打扫卫生、为老人换尿布和擦洗身子,还有为老人弹琴、唱歌、表演节目。志刚的母亲,前几年也随他来到养老院。看着儿子这般辛苦,她总想着如何为他分担些力所能及的事。

  开头几年,因缺乏经验,他经营的养老院亏损。夜深人静,他常独自一人走向院外的田埂,内心在不停地问自己能扛住吗?倔强的性格告诉他:绝不能放弃。一天,他外面走了一圈回到养老院后做出决定,把自己市区一套房子卖了。忽闻此事,大伙十分惊愕。笔者也劝他“就此打住。”可他说:“既然选择了,就要做好,否则怎么交待。” 

  一晃儿,志刚在小镇十多年了,可他外表与先前一样年轻、俊朗。为老服务,使他永远像小辈一样有活力。养老院条件亦日臻完善。志刚也创办了社会组织,镇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继续由他和他的团队管理着养老院。

  这么些年,他早融入了这个小镇,除养老这一块,他有时还在镇里做文艺晚会活动主持人,有时表演小品、独唱。他也多次代表当地参加区、市朗诵比赛。一次,得以空闲,笔者试着问他:“你准备干多久?”他想了想说:“做到七十吧!若身体还行,可久些。”看来,他转行是有期许的,是认真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一周
   第03版:倾诉
   第04版:健康
   第05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06版:视点
   第07版:民生
   第08版:写作
书院镇人大启动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专项监督
管好路边垃圾桶
转行进入“朝阳产业” 为老服务“事无巨细”
东方城乡报东方社区周刊05转行进入“朝阳产业” 为老服务“事无巨细” 2019-07-19 2 2019年07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