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与陈永康在一起的日子里(黄德裕日记摘编)》于近日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该书由松江区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与松江历史文化研究会联合编辑推出。陈永康是我国著名的水稻专家。据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陈永康培育种植的水稻品种“老来青”曾在全国22个省市及15个国家引种,他种出的水稻亩产最高达716.5公斤,也是当时亩产最高的农民。陈永康曾获得全国劳模等荣誉,因技术经验国内外推广而多次被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接见。“老来青”大米曾被誉为是“毛泽东大米”,这也松江水稻种植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该书《日记摘编》,选自松江高级农艺师黄德裕老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的日记手稿。该书约17万字。如《序》中所言,黄德裕是松江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农业科技工作者,是深受松江农业技术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尊重、爱戴的领导和师长,被农口年轻人尊称为“黄老先生”。黄老先生曾用两年多时间,与陈永康等同劳动同生活。这本日记选编,正是他在乡村蹲点,深入一线生活的岁月的工作记录与思考。作为陈永康与“老来青”种植经验与推广的伯乐,黄老先生将陈永康的种稻技术从经验上升到理论,从松江长溇村的小村子推广到全国,在省内外讲授,产生了重要影响。《日记摘编》,不仅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建国初期松江农业科学种田的历程,也记录了松江从互助组,到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村社会变革,被视为是研究当时地方农业生产制度变革极具价值的史料,是值得农业工作者学习的一份珍贵教材。
该书还收录了黄老先生生前所写的《陈永康传略》、《种田的哲学》,以及其子黄成伟对黄老先生的回忆《我的父亲黄德裕》。该书文风朴实,具有很强的阅读性。读罢,仿佛看到70年前松江“三农”岁月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感受到老一辈农业技术人员对农业工作的热忱、忠诚与坚守,以及黄老先生在农业事业中的精神、信念和可贵品格,也贯穿于日记始终,融入有形作品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