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言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08月16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校农合作”为乡村振兴注入智慧动能
  □天地人

  扶贫攻坚实施以来,很多地方依靠传统产业或在培育新兴产业中,发展起了一批致富产业基地,因缺乏种植技术或产品未更新换代,造成产品产量低或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伤害了群众的积极性,让脱贫成效打了折扣。

  然而贵州在扶贫实践中,探索出“校农合作”模式,弥补了发展脱贫致富产业的短板。他们在开展“脱贫攻坚,科教助力”活动中,组织各类大专院校把向基层选派科研人员与开展乡村科研人员培训结合起来,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健全乡村人才管理和服务体系,将普通群众培养成“科技二传手”或“土专家”,提升了山区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和人才力量,把专业技术转化成农村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智慧动能”。

  乡村产业发展需要科技助力。乡村青年劳力成批进城务工,留下的都是一批386199部队,不仅存在农业粗放经营,而且接受科技知识能力较弱,农业种籽未能更新换代或进行土地轮作种植,粮食及经济作物遭受病虫袭扰,致使产量降低。然而贵州大学派出耿广东等一批专家,深入黔南地区开展科技扶贫,从当地传统种植的鲜椒中研究出了长度均匀、皮薄肉多、产量大、产值高等优势的苗源9号辣椒,在传播种植技术中实行土地轮作,亩产量增加了3000多斤,把销售鲜椒与烘干或者制成辣椒油、辣椒酱等相结合,延伸产业链条,打破了市场的制约,让贫困山区群众钱袋子鼓起来,调动了发展致富产业的积极性。

  学校科技实践需要农村这块实验基地。各类学校的教学实践都要建立教学实践基地,而脱贫攻坚中发展的致富产业正好提供了实践课堂。学校师生在深入实践中了解农业生产发展的现状,增强了推广科学技术的能力;在向群众传播科技种植技术方面,密切了与农民群众的关系,提升了群众依靠科技发展致富的能力,为农村产业发展培育出了一批土专家,助力了农村的产业脱贫。

  “农校合作”是一件学校和农业双赢的好事,需要各地在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总结和推广。它在科技扶贫中破解了农村产业发展的难题,也为农村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锻炼了师生的意志,让他们熟悉了“三农”工作,更有利于将致力于农村发展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吸引到乡村振兴的主战场,破解农村人才紧缺的问题,在产业兴旺中提升群众的致富内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调查
   第03版:言论
   第04版:新农村
   第05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06版:动态
   第07版:热点
   第08版:专题
乡村振兴,如何让“乡愁”在场?
“粮食银行”是怎样一种创新?
“校农合作”为乡村振兴注入智慧动能
为破格评选“农字号”教授叫好
东方城乡报言论03“校农合作”为乡村振兴注入智慧动能 2018-08-16 2 2018年08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