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庭院”是提升乡村文化品质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事关浦东新区整体的文化布局和文化高地建设,通过前期的充分实践,“有内涵、保长效、可复制,不做花瓶、不做盆景!”已成为泥城美丽庭院创建者们的共识。该镇各试点村工作人员、志愿者、施工人员以及星级美丽庭院户的村民们更是充分利用春节假期,好好秀了一波“操作技艺”,爆表的庭院“颜值”让人心旷神怡、流连不已。
听说村里要搞“美丽庭院”,海关村的一位党员老奶奶有些钻牛角尖,她担心自己的鸭棚要被拆了,老奶奶的两位儿子为她做思想工作:“妈,你也是老党员了,村里要建美丽庭院,规范卫生、美化家园,这是好事,我们得支持,不能拖后腿。”“对啊,而且村里干部都讲清楚了,是改造鸭棚,还会帮我们做规划,让咱家的这个小菜园、小庭院更干净更美丽,腾出来的地还能方便你种菜呢!”在市区工作的儿子更是直接赶回家中陪老母亲散步交心。很快,在村干部和孩子们的耐心解说下,老奶奶的心结打开了,并且还主动要求加入村里面组建的美丽庭院卫生长效管理志愿者队伍,要去为很多同样钻了牛角尖的“同龄人”做做思想工作,好好宣传美丽庭院的优点,号召更多人一起建设家园,爱护家园。
其实,这只是泥城党员带头创建美丽庭院的一个小小缩影。在创建过程中,泥城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积极带头参与、带头建设、带头拆违,设置党员包干制,每名党员负责10-15户村民的发动与配合,不断达到“一人带动一宅,一宅带动一组,一组带动一村”目标。
为推动美丽庭院创建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发展,泥城镇制定百分制到户考核细则。细化25类评分要点,以量化考核的形式,分类评定“一星户、三星户、五星户”,悬挂星级户牌匾。以星级促积极,通过奖补到户、以奖代补等形式,激发村民创建的内生动力,做到村村有特色、户户有亮点。
在实际创建过程中,村民们注重就地取材,对村民闲置的旧瓦、旧砖、柴木、缸等,由村统一回收并支付一定的补贴或“以物换物”。能工巧匠对废弃资源进行二次利用,“旧轮胎花园”“纽扣墙”“古早水缸新花圃”“瓦片围栏”等景观让人赞叹,既解决了农村大件废弃物无处安放的问题,又能就地取材美化环境,更体现了原汁原味的农村风貌,让美丽庭院创建更加聚人气、接地气。
创美庭院,不仅村民朋友们全力参与,临港高校的大学生们、泥城中小学生、周边能工巧匠们也被吸引了过来。他们有的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绘制有典故、有韵味的墙绘;有的用灵巧的双手,把工匠精神融入美丽庭院,让“牲畜窝棚翻新样,庭院处处新景致”;以志愿者为主体开展的“家风家训扬美德新春送福”“小画笔畅想我家小院”“知心大嫂教你美化庭院”“青年助力·共美庭院”等活动,更调动了更多群体的参与积极性,也进一步增强了美丽庭院创建工作的知晓度和影响力。
农村地区的垃圾分类是个大难题。在美丽庭院创建过程中所开设的“学习垃圾分类赢流量”、“垃圾分类培训进村居”系列活动吸引诸多村民参与。同时,在试点区域设置“干+湿”两套垃圾桶,由城运部门负责收集、处理。探索设置回收点,议定时间集中对旧衣物、大件废旧家具、玻璃瓶等进行统一回收,既环保又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
如今,泥城已有218户农户参与“美丽庭院”创建,形成了家家户户动手扮家园,你追我赶争创星级户的良好氛围。通过因地制宜的规划指导,每一户庭院的装扮与改建始终遵循着“舒适整洁、环保实用、彰显特色,让生活更美好”的原则,不做花瓶、不做盆景,将最原生态、最引人向往、最容易共鸣的“内核”不断填充、镶入美丽庭院的角角落落,让“一步一景致,一宅一故事,村村有看头,户户有说头”变成泥城美丽庭院的独特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