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关键在农村,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解决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笔者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振兴发展,首当其冲的还是要补齐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群众的“精神短板”,凝聚农民群众的精气神、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
补齐“精神短板”,要增强农民自信心,切实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由于历史文化原因,部分农民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等靠要”的心理,甚至有一种莫名的自卑心理,这是“精神短板”的体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大力增强农民的自信心,通过大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来提振农民的精气神。运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民群众增强“四个自信”;破除封建思想、陈规旧俗,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乡村振兴,农民的精神面貌至关重要。只有农民有了脱贫致富的精气神,才有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信心和斗志,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努力补齐“精神短板”,让农民群众焕发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为早日实现全面小康提供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