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骄阳,脚踩泥土是植保工作者的工作常态。作为一名“80后”青年农技工作者,他扎根基层一线,用心服务农民,多年的基层历练使他从业务新手成长为业务骨干。他以田头的风吹日晒,换来了收获季节农民脸上的丰收喜悦,也换来了单位同事和种植户的一致认可。他就是金山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科朱建文。
炎炎夏日,田间地头是他的“办公室”
2005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金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科副科长,农村出生的朱建文对于农业、农民并不陌生。
参加工作之初,他从最基础的病虫害测报做起,不怕脏、不怕苦,头顶烈日、迎风冒雨,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进行病虫数据调查。2013年起,他全面负责金山粮油作物病虫草害测报工作。“测报工作量大,时效性、准确性要求高。”他将这份责任扛在肩头,不小的工作压力也成了他努力拼搏的动力。
熟悉三农工作的人都了解,每年夏季7月到9月,是水稻生产的关键时节。这一年中最热的两个月却也是朱建文最忙碌的时候。为了避开高温,他经常早上7点不到就下田调查,晚上就在单位整理分析数据,撰写病虫情报。同时高温期间还是病虫害高发期,他还经常放弃节假日,下村了解病虫防治情况,遇到农户有疑问便详细解答,实地指导农户开展防治。“这两个月基本上一周最多只有一两天喘息时间,其他时间都在田间地头跑,通常一天要跑三四个乡镇。”朱建文说。一项数据可以反映出朱建文的工作强度,12年来,他年田间调查数达150余次,年撰写各类病虫防治情报20期以上。正是这样一次次的贴心服务,为全区农民挽回了产量损失,增加了经济效益。根据农作物产量损失率专业统计,经过有效防治,2016年水稻每亩挽回产量损失达115.6公斤,二麦每亩挽回产量损失58.5公斤。
刻苦钻研 为金山植保作贡献
除了做好病虫害测报工作,朱建文还担任着科技入户指导员的工作。工作中,他利用自己的技术知识,跑遍了全区各个规模种植户,为专业农民、村级植保人员进行培训,两年来准备授课材料5万余字,授课40多课时,培训技术员、专业农民1000多人次,有效实现了先进农业技术与生产实践的对接。
在科研方面,朱建文积极参与新技术、新农药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先后筛选出了“茚虫威”、“嘧菌酯”等几种高效、低毒农药,为金山水稻病虫的防治药剂选择提供了可靠依据。同时,他还在市级刊物上发表了4篇论文,主持和参加10多项市、区级课题研究。
据悉,由他主持的区科技创新项目——《金山区大、小麦种子处理剂筛选及种子处理技术应用》课题项目,据调查汇总,通过该课题的实施,全区大麦条纹病病株防效提高41.91%,亩挽回产量87.5公斤;小麦光腥黑穗病病株防效提高100%,减少了农户的损失,确保了小麦的品质和安全。同样由他主持的另一项区科技创新项目——《金山区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项目被评为金山区农委系统优秀农业科技成果。调查显示,水稻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在确保不损失产量的前提下,大田防治次数比面上常规减少3次,每亩化学农药用量比常规减少50.55%,化学农药有效成分减少53.76%,不仅降低了施药成本也有效减少了污染,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金山更有效和长效地做好植保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热心公益,放不下对农村的感情
2015年8月,在上海团市委的召唤下,朱建文满怀着感恩和爱,带着志愿者的使命,带着青年一代的担当,来到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天蓬镇开展为期半年的支农服务。
援滇期间,朱建文发挥专业特长,指导当地技术部门开展病虫的日常监测;实地走访、解决农户遇到的生产问题;组织开展技术讲座,提升当地农户生产技术水平。在天蓬,他还抽出时间走访贫困家庭92户,积极呼吁上海爱心人士开展帮扶资助,共获得2010件爱心衣物、767件学习用品的捐赠,14名品学兼优且家境贫困的学生得到了爱心资助,其中5名特困生得到了长期资助。实际上,除了这次援滇行动,朱建文在日常工作之余也时常会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世博会、世游赛等大型活动或体育赛事都留下了他志愿服务的身影。
近年来,朱建文先后获得了上海市优秀青年志愿者、金山区新长征突击手、金山区十佳职工岗位服务标兵、金山农委系统记大功、先进农业科技工作者、“心声·身边的好青工”等多项荣誉。“我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小时候,农村老一辈的吃苦耐劳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土生土长的金山农村人,朱建文带着感恩和梦想,选择了家乡的农业,服务于家乡的农民,他坦言这一份坚持与执着来源于他内心对乡土的那份浓浓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