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本本”
理清农民财产权利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提出:要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在此之前,家住温江区寿安镇东岳社区的村民,成为首批“吃螃蟹”的人,在这里举行了四川首个农村产权确权颁证仪式,时间是2008年4月22日。“短短时间内,村里各家各户的一亩三分地就丈量得清清楚楚,五个‘本本’让我流转土地时心里更踏实了。”东岳社区19组村民苏庭洪率先拿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房屋所有权证、林权证五个“本本”。温江区率先在成都市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随后,相继在9个镇(街)建立分中心、在25个村(社区)建立示范站,形成市、区、镇、村四级农村产权管理服务体系。
经历前期的探索试点,到2011年,温江区就全面完成了10个镇(街)、101个村(社区)、1151个村(居)民小组、6万多群众的确权颁证工作。2013年,温江区在万春镇幸福村探索宅基地“小证”换集体建设用地“大证”抵押融资。2014年,在四川省率先实现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2015年,在四川省率先实现农村在地资产仓单质押;同年温江区开始启动了农村承包地经营权、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农村养殖水面经营权、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农村经济林木(果)权“新五权”的确权颁证。2016年,温江区在四川省率先实现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抵押融资。数据显示,温江区目前已累计办理“三权一单”融资408笔,共计12.58亿元。其中,农村在地资产仓单质押入选全国中小城市改革实践十大创新案例。
产权流转+抵押融资
促进农村活权变活钱
“本本”有了,如何让“本本”变“本钱”,“活权”变“活钱”?核心是激活要素资源,促进农村产权与市场资本有机对接,打通产权抵押、融资、流转、交易的通道。打通之前,还有一项工作至关重要——股份固化。温江区统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首先是资产固化,锁定未确权到户的集体资产资源,形成固化决议,明确量化范围;其次是成员固化,出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办法》,锁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再次是股权固化,颁发股权证书,固化成员对集体资产股份的收益分配权。”
截至目前,温江区已形成长久不变的农村产权关系比例达97%,组建了股份经济合作社1124个、合作联社90个、联合总社10个。戚康林原本是寿安镇天星村的一名普通花农,前些年一直笼罩在不景气的花木市场下。可最近,他一天的时间就创作出客户急需的紫薇小盆景,并且订单不断。其原因是他所加入的天星村花木编艺合作社,前不久搭上了资本的“快车”,他家的50股股权成功分红4000余元。2016年,温江区实现农业增加值17.57亿元,增幅3.1%;生态旅游接待游客400万人次,旅游收入60亿元,成为四川省首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的区县。
截至目前,温江区已成立家庭农场3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99个、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市级以上的23家,培育农民职业经理人281人。除了农业主体收入急剧增长,一大批园区变景区的乡村旅游项目也在几年时间内实现发展:惠美花景、五月玫瑰园、乌龙岛、柏翠等,每天都在接待批量游客,改革的“红利”日渐凸显;幸福田园、编艺公园、月石院落等数个“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微田园”的美丽新村,点缀在川西平原画卷之中。
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