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农村人口流动限制的放松,农民越来越“不安分了”,众多的农民通过各种途径“逃离”农村,如升学形成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进城务工导致的“民工潮”……随着政府承认农民工的地位——“产业工人的一部分”,逃离农村涌向城镇就成了时髦。我们对为什么不愿从事农业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民不愿经营农业的主要理由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农业收入低
农业具有多风险特征。农业不像工业,农业自身受地理、气候,季节的制约,不同的地理区位有不同的土地资源、土壤肥沃与贫瘠的差别。气候更是个十分不确定的因素,旱涝无常,因此农业自身的风险性或脆弱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农民常说的一句顺口溜“地种瞎庄稼,怀抱死孩子”,很生动也很无奈地表现出了农业的风险性。这种风险首先来自气候与地理环境的灾害,尽管地理环境决定论遭到了多方面的批评,但对农业的影响和制约却是普遍认同的。地理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农业产量的高低和农业生产能否顺利进行。地理环境适宜的地区农业生产比较稳定,粮食产量高;相反,地理环境恶劣的地区农业生产波动性大,粮食产量低。中国是世界上灾害发生最为频繁、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灾害频发的原因既有气候因素,也有自然地理因素。南方经常受到洪水雨涝灾害的威胁,而西北部大约一半的国土面积为干旱半干旱区,经常影响到春播和早春作物生长。此外,局部地区的风灾、雹灾、虫灾以及动植物的病害,都可以导致农业的减产或绝收。
农业劳动艰苦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踏着晨露出门,扛着夕阳回家”,这可能是我们在提到传统农业时在头脑中浮现出的场景。之所以有如此深的印象,并不是因它描述农业生产的浪漫情景或展示什么令人向往的田园牧歌,而是由于它表明了传统农业劳动高强度的典型特征。与农业的多风险和低收入相联系,农民倾向于扩大土地面积,在更大的范围广种薄收或精耕细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展示给我们的正是农民的艰辛,同时也暗示我们传统农业高强度的体力投入。高强度的体力投入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时间长,二是体力消耗大。传统农业之所以为传统,主要原因在于其机械化程度低,技术水平差,没有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主要依靠体力劳作。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艰苦的体力劳动,比如积肥并把它挑到地里,翻地、播种、除草、收割,以及在管理过程中的提水或担水抗旱,哪一件工作都是强度很大的体力劳动。遇到灾害则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农业劳动是在室外,风吹、日晒、雨淋,使农民的劳动比其他任何一项工作都更辛苦,而且,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必须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农民的苦和累,多源自传统农业对体力投入的要求,可这高强度的投入却又只能换来如此微薄的回报。
向往城市
人的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分工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在二元社会结构体系中,农民作为一种身份被限定,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受就业制度、住房制度、户籍制度等的限制和排斥,不仅使农民收入低、劳动辛苦,而且不能享受与其他群体平等的社会福利。加之农民是和土地打交道的,所以就与“土”联系在一起。“土包子”、“土里土气”等形容就成为农民的代名词。所以,没人看得起农民。随着改革开放对农民限制的减少和束缚的放松,农民开始获得了部分自由,政府还启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阳光工程”,农村青年从此就把进城务工作为转变其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调查发现,留在农村的年轻人主要是两种情况:家里实在离不开的人,如需要照顾老人,孩子太小需要照顾等,他们留在农村只是暂时的,等条件一旦允许,就会离开农村去打工。另一种情况是没有能力适应城市打工环境的人。
留在农村的青年往往被人看不起,“连打工的本事都没有,谁家的姑娘愿意嫁给他呢?”因此,“离开农村,到城市去”就成为农村青年一致的价值观念。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支配下,即使在农村可以获得比打工更高的收入,农村青年仍然不愿留在农村。我们调查过一个承包大户,有70多亩地,经营繁殖果树新品种,由于经营有方,加之政府的扶持,每年的纯收入在20万元以上,这样丰厚的收入并没有留住一双儿女。女儿考上高等职业学校,在城里落户了;儿子没考上大学,在城里一家公司打工。工资均不如在家务农的收入,但他们对当农民不屑一顾。理由很简单:“农民太土,在农村没地位”;“农村太落后,我喜欢城市的繁华和丰富的生活”。可见,向往城市生活是农村青年离开农村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