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断在强化民生保障、拓展社会服务、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下功夫,努力让市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在日前召开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介绍了本市在加强社会救助、强化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情况,包括了不少近年来上海实施的惠民举措。
在全国率先实现低保标准城乡一体化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本市加强社会救助工作,截至2016年底,全市基本生活救助对象约20.45万人(城镇低保对象16.82万人、农村低保对象3.38万人、特困供养救助对象0.25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去年,全市合计支出社会救助资金23.83亿元,其中城乡低保资金17.75亿元。
同时,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2014年,本市提出构建广覆盖、有梯度、相衔接的“9+1”社会救助框架体系,即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为基础,支出型贫困家庭生活救助、受灾人员救助和临时救助为补充,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社会力量充分参与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继而,本市全面实现救助政策的城乡统筹,2015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低保标准城乡一体化,并稳步提高保障标准,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从2012年的570元和430元,统一提高至2016年的880元。
关注弱势群体,健全社会福利体系
朱勤皓表示,这些年来,本市聚焦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等群体,不断提升社会福利事业水平。其中,在养老服务方面,着力构建涵盖养老服务供给、服务保障、政策支撑、需求评估、行业监管“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目前,全市养老床位总量由2012年的10.5万张,增加到2016年13.2万张,养老机构有702家;积极探索符合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养老服务模式,建成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长者照护之家”73个;建成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488个、社区助餐点633个;推动各街镇打造老年宜居社区,目前全市已有139个社区开展了试点,建成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32个;40家街镇正在探索让老年人可知、可选、可及、可用的“养老服务包”。
为了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本市在医养结合保障方面,2015-2017年连续将“新增50家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到2016年底,全市养老机构中有34.7%设有医疗机构;今年年底将实现全市社区托养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服务全覆盖。
在人力资源保障方面,实施技能提升专项行动计划,全市建立了16个养老护理员实训基地,出台了加强养老护理人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技能培训,并探索定向培养、委托培养机制,募集社会资金对高技能养老护理员进行奖励,力争到2020年,全市养老护理人员新增4.5万人,全员持证上岗率要达到95%以上,其中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持证率超过30%。
在老年福利方面,去年上海有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在全国率先实施普惠性质的“老年综合津贴”制度。截至目前,全市共受理308万老年人申请,累计发放资金超过48亿元。而在2016年上海民生问题问卷调查中,这一项“实施老年综合津贴制度”认同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