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低谷到焕然一新政策引领功不可没民族奶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08年的乳制品质量事件,曾让中国奶业受到很大冲击,如何走出低谷?管理部门多年殚精竭虑,终让中国奶业有了一番不一样的气象。
2008年以来,奶业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养殖环节,不断加大对奶业的扶持力度,实施了奶牛良种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使奶业发展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从传统奶业向现代奶业转变,奶业生产水平和奶源质量不断提高。在收购和运输环节,全面开展奶站清理整顿,严格准入管理,坚决取缔不合格奶站,奶站数量从2008年的2万多个减少到6500个,奶站的基础设施、机械设备、检测手段和人员素质水平显著提升。生鲜乳运输车全部实现专车专用,持证运输。在乳品加工环节,落实《乳制品产业政策》《推动婴幼儿配方奶粉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对乳制品及婴幼儿奶粉企业生产许可进行了重新审核,淘汰了一批奶源无保障、生产技术落后的企业,大力推进婴幼儿配方奶粉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结构,有力保障了乳制品质量安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过数年的努力,如今我国奶业面貌焕然一新。综合能力稳步提升,2016年我国牛奶总产量达到3602万吨,居世界第三,仅次于印度和美国;人均奶类消费量36.2公斤,比2008年增加6公斤。
现代化奶业建设步伐加快,奶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存栏100头以上奶牛的规模养殖比重预计达到51%,比2008年提高了31.5个百分点,规模养殖场100%实现机械化挤奶;奶农专业合作社超过1.5万个,是2008年的7倍多;伊利、蒙牛、现代牧业、三元等奶业前20强企业乳制品产量、销售额分别占全国的51%和54%,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未完待续)
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