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商务厅厅长周日星总结称,浙江出口能够“抗压领跑”的原因在于,浙江自身的经济结构优势,同时也离不开商业模式的创新。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下,加工贸易受到的不利影响大过一般贸易,外资企业更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浙江的一般贸易居外贸的主导地位,表明我们内生的承受力强。”周日星介绍称,2015年,浙江的一般贸易就占到贸易出口总量的80%以上,远高于加工贸易等,该省的加工贸易仅相当于广东省的七分之一。
在国际经济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外贸出口企业接到的小单、短单、散单、急单越来越多,在接单上,小微企业更为灵活。
浙江是民营经济的大省,在该省470多万家市场主体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到了97%以上。这也成为了浙江经济结构的独特优势。数据显示,在浙江,年出口额三百万美元以下的企业近四万家,年出口额十万美元以下的企业逾一万家。对外经贸大学教授王健对此表示,浙江小微企业较多,商品大多针对终端市场,其中很多都是消费品,而消费品在全球需求比较稳定,这也让浙江外贸受世界经济的影响相对较小。
除了自身经济结构优势,浙江外贸也离不开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平台、跨境电商等创新商业模式的帮助。义乌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也是外贸中小单、散单的集中地,货品往往种类很多、每种商品采购的数量很少,如果按一般贸易的监管要求,程序繁琐,非常不便。义乌市汉韵商品采购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丰华说,在每次出口申报时他都感到很不方便,严重影响了他的外贸生意。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于2015年5月在义乌落地,适合通过市场交易的小商品出口,非常便利,针对小商品“类杂量小”的特点,在关检税汇各个环节都有对应的便利措施。自从实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之后,何丰华说,其企业出口潜力得到释放,如今一年可以有5亿美元的出口额,以前只有2.5亿到3亿美元。
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让“义乌小商品”这块老牌子再度焕发新生机,成为“新常态”下拉动浙江出口的一大“火车头”。此外,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能提供一站式通关、结汇、退税、物流、金融等外贸交易中所需的进出口环节服务,为外贸中小企业省时省力、降低成本。
柴燕菲 施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