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乡村河道治理,金山区漕泾镇金光村河道养护组长冯徳兴至今还记忆犹新。从2006年起,作为第8村民组长,冯徳兴兼任村河道保洁负责人,担负着全村约10公里河道保洁任务。“由于是兼职,只能检査前搞些突击打捞,而平时忙于农活,加上一些村民存在随手抛物的陋习,不少河道成了他们生活垃圾的倾倒处,导致河道难以持续保洁。面对这一顽症,如今已成为河道专职养护的冯徳兴却轻松了许多,“自从实行市场化专业化养护,终于让河道‘三清’成为常态,扭转了边治理边污染恶性循环的局面。”
聘请专业公司治理河道环境去年10月,漕泾镇政府转变思路,积极探索河道治理创新模式,引入市场化、专业化管理机制,经过竞标,上海泽润绿化建设有限公司获得全镇191公里镇村级河道市场化养护项目。公司成立河道养护项目部,配备各类保洁船只55艘,设立10个河道保洁点,并按照每个保洁点5至7人进行了专业人员配备。今年1至7月,该公司已经累计打捞漂浮物超过1.2万吨。
冯徳兴和他的50名河道养护员、2名养护巡视员,都是上海泽润绿化建设有限公司聘请的员工。公司做到事业留人,待遇也留人,从事河道保洁大都是退休农民,但报酬没有作为返聘人员对待,养护员工月薪2600元,组长3000元,高于本市最低工资水平,还有一些福利待遇。从冯徳兴脸上洋溢的笑容看岀,这些朴素而勤劳的农民爱上了这份河道养护工作。
“保姆”自我加压河道保持“三清”“养护保姆”每天的工作主要为堤防养护、防汛通道养护、河岸绿化养护、栏杆养护以及水域及岸边的保洁。一年365天,全镇191公里镇村级河道,每天基本做到“河面清、河岸清、河障清”。今年5月,巡视员在一次巡视中发现,蒋庄村的王家河河道内漂浮了100多米疑似危化品的白色粉末带。经查实,原来是附近一家企业将过期的灭火器干粉倾倒在河内所致。经过交涉,这家企业立马整改,组织力量会同养护员对粉末进行了及时清理,清除了对水质的污染。
让河道毎天“三清”成为新常态,这在几年前几乎不可能。有一次,冯徳兴刚收工路过金光中心河,忽然听见“咚”的一声,一大包垃圾丢入河中,他马上打捞起一看,里面全是鸡毛内脏杂物。为此,他专程向村干部汇报,取得了有力支持。今年初,群众发现河道面貌焕然一新,金光中心河西岸边社区的鸡棚鸭舍等违障建筑物一一被拆除;东岸旁绿树成荫,河水变清了。群众纷纷称赞河道“养护保姆”功劳大。
冯徳兴说,河道养护责任也很重,因为每个月都会有第三方公司来对这些“养护保姆”进行考核,一年内累计三次考核不合格,就将被辞退。养护员纷纷自加压力,不甘落后。陆家港支河有条“断头浜”,掩映在杂草中间,岸上有家盒饭店,餐饮污水、破盒子全都倾倒在河中,成了黑臭浜。冯徳兴向所在村委会反映了盒饭店污染环境的情况,迫使店主搞好房前屋后卫生保洁,同时,集中全组力量,顶着高温开坝引水,打捞各种杂草垃圾几十吨,终于使黑臭浜变成清水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