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冲劲,愿意尝试一般人不敢尝试的新事物,也喜欢投入,只要能提高效益的,我都愿意试一试。”2015年,金山区朱泾镇万联村的种粮大户、上海永顺水稻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曹永光在合作社水稻田里尝试种养结合,75亩水稻田里试养了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仅养虾就获得了每亩5000多元的可观利润,加上水稻可达近6000元,是过去仅种植水稻近10倍的收益。曹永光告诉我们,再过20天,今年的南美白对虾就将上市,这几天正是白对虾长个的关键时期,今年雨水多,要时刻注意水体温度、溶氧量、酸碱度等关键指标,技术上丝毫不能马虎。
【创新】
集思广益,尝试“稻虾共养”模式
201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曹永光在崇明一家合作社看到,该合作社采取稻蟹共养的的种养模式,收益不错,联想到自己合作社刚好有一大片比普通农田低1米的低洼田,只能种一季水稻,经济产出始终不理想,何不尝试种养结合的模式来提高产值?“我们金山枫泾镇有稻田养小龙虾,我周边市场从事水产批发的商户又常在9、10月份借用我的冷库冷冻南美白对虾,到了冬季再出售,售价能提高不少。”想到这些,曹永光决定尝试将南美白对虾与水稻共养。
南美白对虾虽售价不低,但对养殖技术有很高的要求。气候、水质、饲料稍有偏差,便会影响虾的生长,属于高风险产业。但曹永光就是喜欢创新,也勇于投入,在了解了白对虾养殖条件后,他一次投入53万元,首先在75亩低洼田里开挖围沟,试养了第一批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
去年的4月,曹永光购入了350万尾南美白对虾苗,通过20多天大棚养苗池的培育,5月初再将虾苗投入稻田环沟养殖,两周后再购入罗氏沼虾苗20万尾,放入棚苗池培育20天后于6月初投入环沟与南美白对虾共养同时提升水位,等到7月南美白对虾批量上市后,再降低水位插入水稻秧苗,使得罗氏沼虾与水稻共养,待10月罗氏沼虾上市时,水稻也到了收割季节。
稻田有了生物滋养,不用化肥,不打农药,产出的稻米格外香。而虾塘因为种植水稻,吸收了富余的饲料以及虾的排泄物,净化水质的同时还减少了细菌的滋生,虾的生命力也特别旺盛。“批发商都说我的虾质量好,基本上运到市场去卖都不会有死虾。”为了能够增加水中的含氧量,曹永光投入15万元用于购买底部增氧设备,同时还投入10多万元购买了测氧机,一旦池塘含氧量不足,增氧设备就能及时地自动开启,氧气充足时则会自动关闭。由此不仅减少了人力、省了电,还保证了虾的生长环境。
去年一年,仅这75亩“稻虾共养”地的净利润就达到了42万元。今年,曹永光又新增了50亩地采用同样的模式来提高产值。明年,他打算引进种植生长周期近8个月,成熟后可达1.8米的高秆水稻。这样一来,水稻就能发挥更多的净化水质的作用,南美白对虾也能与水稻共养。
【历程】
从事农业20年,始终将技术放在第一位
因为父亲做船务运输工作,所以曹永光毕业后从事的第一份职业便是帮着父亲一起从事船务运输。农忙时,他常常看到村民们用镰刀割稻谷、手工扎捆后,还要费力地将这些稻谷挑回自家晒场,晒谷、装麻袋、再挑上船。跑船时,这幅画面常常在他脑海里萦绕,人工收割稻谷费时又费力,效率还低,为何不能用机械代替呢?熟稔驾驶技术的曹永光上岸后便卖掉了一艘铁船,买入了一部国产拖拉机,转行做了农机手。之后他又用家中的积蓄购入了一台进口久保田收割机,开始为周边农户甚至是其他区的农户提供农机服务。
1998年,承包村里农田的几个外来农户回了老家,原本被他们承包的90多亩田一下闲置了下来。村里见曹永光懂技术就优先考虑了他。曹永光毫不犹豫地拿下了土地,成为了第一个本地农民承包户。经过两年多的摸索以及对水稻品种的更新,曹永光的水稻种植终于实现扭亏为盈,有了收益。对种植技术驾轻就熟后,曹永光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不断学习、探索现代种植业的新方法。
2009年,曹永光联合村里5名种粮户合作成立了上海永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将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到1000亩。在当地政府和农业经济服务中心的支持与指导下,合作社的管理也更为科学、规范。统一选种、统一机插秧、统一施肥、统一收割、统一烘干、统一销售,使得种粮收益逐年增长,实现了增产增收,比一般农户每亩增产200多斤。
曹永光还个人投入400多万元,购入6台拖拉机、6台收割机、5台插秧机、一台旋播机、4台烘干机及两部植保车,实现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大大节省了合作社劳动力的投入。“与我熟悉的农户总是笑我看到好的机器就要买,但我觉得高投入才有高产出。效率得到提高,产值也会提高。”这些农机不仅在曹永光自己的合作社发挥了作用,他还向周边其他家庭农场主提供机种、机收、田间管理技术的全程服务,带领他们一同致富。目前,曹永光合作社的农机的服务能力已覆盖周边农田4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