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城镇建设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宝岛蟹业,让“清水蟹”成为崇明旅游“金字”招牌~~~
宝岛蟹业,让“清水蟹”成为崇明旅游“金字”招牌~~~
宝岛蟹业,让“清水蟹”成为崇明旅游“金字”招牌~~~
2016年01月21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宝岛蟹业,让“清水蟹”成为崇明旅游“金字”招牌
用一只蟹“走”出“生态+”之路
  2013年,崇明蟹正式命名为“清水蟹”;2014年“清水蟹”有了统一的品牌:宝岛牌。历经多年时间,精心培育崇明蟹自主品牌的正是上海宝岛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崇明外出养蟹第一人——黄春。当前,崇明生态岛建设到了由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的重要阶段。怎样把崇明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宝岛蟹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怎样利用崇明清水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崇明生态岛增光添彩,一直是黄春思索的问题和前进的动力。如今,宝岛蟹业通过一产清水蟹养殖、二产蟹粉深加工、三产农旅结合,逐步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一只蟹“走”出“生态+”之路。

  □记者  欧阳蕾昵       

  【成长】 技术攻关,

  “乌小蟹”变身“清水蟹”

  崇明是中华绒螯蟹的故乡,但过去由于河蟹养殖模式粗放,没有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导致崇明产出的商品蟹规格小、品质差,2010年以前,崇明“老毛蟹”在上海市场还籍籍无名,这两年“崇明清水蟹”声名鹊起,从规格、价格到口碑都能和阳澄湖大闸蟹媲美。究其原因,最关键的在于首先解决了崇明“乌小蟹”养不大的问题。

  记者获悉,从2010年开始,宝岛蟹业公司就组织实施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示范基地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将成熟技术在全县范围内加以推广应用。在崇明中部北四滧,建立了1000亩培育河蟹苗种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并带动岛内近百户苗种养殖户。制订并实施河蟹苗种培育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和操作规程,加强苗种生产技术的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为了提升“崇明清水蟹”的质量,该公司进一步加强监管检测和科研投入,严格用药和投料,引领制定了“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规范”,依托市科研院所,配合农业部门开展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重点对良种研发、亲本提纯复壮、稻蟹种养模式、池塘生态养成、配合饲料利用、病虫害预警预防、蟹产品加工和产业经济分析等进行研究推广和应用,大大提升了崇明河蟹产业发展的能级。由此,宝岛蟹业公司成为了首批上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中华绒螯蟹标准化示范基地,国家级中华绒螯蟹良种基地。

  【创新】 统一运作,

  以节促旅再塑品牌

  2013年起,在崇明县农委等部门的支持下,宝岛蟹业有限公司带领岛内其他合作社,采取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供货的营销模式,以“宝岛”牌“崇明清水蟹”的名号统一再塑品牌,通过每年举办“橘黄蟹肥鱼米香”文化旅游节迅速提升品牌影响力,“宝岛”牌“崇明清水蟹”先后获得上海市名牌产品称号、全国河蟹大奖赛金奖和全国农产品展示展销会金奖。“崇明清水蟹”因其品质和品牌效应受到市场热捧,价格也从原来的50-60元/斤提升至平均120元/斤。2014年,崇明岛内14家河蟹合作社统一使用“宝岛”品牌,5000余亩基地上产出的60万斤“崇明清水蟹”在当年11月即在市场上销售一空,销售额近5千万元,创历史之最。2015年,“崇明清水蟹”成蟹养殖面积8000亩,产量达500吨。

  黄春告诉记者,“崇明清水蟹”的成功培育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产业服务体系”有一支20多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他们不定期地为上海河蟹发展解决瓶颈问题和种源问题。在养殖模式、营养结构、水质调控、病害防控方面给予技术支撑。“专家会通过协会进行产学研对接,有时候他们带上课题和自己的研究生,直接与养殖基地对接。

  【发展】 延伸产业链,

  “蟹粉”产品获得国际认可

  黄春表示,河蟹养殖作为一产,难免“靠天吃饭”,纯粹靠扩大养殖规模、改变养殖模式,还不足以使河蟹养殖成为一个真正完整的产业,必须发展河蟹深加工产业,延升产业链,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有效地推进河蟹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几年来,宝岛蟹业公司抓住产业发展先机,投资改造了一家蟹肉加工厂,开发河蟹深加工产品——蟹粉,出口香港、美国市场,大受欢迎、供不应求,各大超市、酒店的订单接踵而来。蟹粉产品的成功开发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了河蟹季节性销售难的矛盾,尤其是为价格低、销售难的小规格商品蟹提供了有效的市场出路。由于河蟹的深加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社会富余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就业增收渠道。通过河蟹深加工开发,宝岛公司安置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150多名,年人均增收1万多元。目前,蟹粉产品已从一开始的几吨,提升至年产30吨产品的能力。

  【模式】 一二三产融合,

  打造崇明“裸心谷”

  清水蟹“爬”出岛、蟹粉“飞”出岛的同时,黄春考虑得更多了,他希望进一步打通上下游产业,建立一整套产业链,把“崇明清水蟹”打造成崇明旅游的一块招牌。2013年,崇明绿华镇的明珠湖畔,几幢徽派建筑与崇明传统古建筑融为一体,黄春的“宝岛蟹庄”就在这片碧波荡漾的湖边落成。这里除了品蟹,更努力实践“生态+休闲”、“生态+产业文化”、“生态+农业旅游”、“生态+服务”,被媒体赞誉为崇明的“裸心谷”。

  黄春回忆说,2010年起,他选中了崇明县绿华镇,打算在这里筹建宝岛蟹庄,500多亩的基地内分为清水蟹养殖区、蟹文化展示区、体验区和清水蟹品鉴区,其中的蟹文化博物馆可以让游客了解河蟹的历史文化、科普文化、产业文化、体验文化,做到“识蟹懂蟹,心中有蟹,再来品蟹”。2013年,宝岛蟹庄正式对外开放,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不仅如此,“崇明清水蟹”还带动了崇明西部地区白山羊、芋艿、玉米、水果等农产品旺销。

  黄春表示,崇明良好的生态环境具备变成高附加值、高效益财富的潜力,运用好“生态+”,可以将生态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发展优势,能够成为协同、创新推动新型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动力和源泉。崇明“十三五”时期,“生态+”发展战略是关键,这也给了他莫大的信心,为宝岛蟹业指引了更明确的发展方向:不仅要把崇明的生态“拿出来”,更要把生态“融入”,通过生态的深度融合,做大“崇明清水蟹”市场,弘扬蟹文化,在宝岛蟹庄营造出温馨舒适、宾至如归的生态体验,最终转化为产业的高竞争力、产品的高附加值和生活的高品质体验,真正实现清水蟹在上海乃至全国的“生态+”之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党建之窗
   第A04版:科教文卫
   第A05版:浦东天地
   第A06版:公示公告
   第A07版:沪郊经济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T01版:特刊
   第T02版:一线调查
   第T04版:回眸档案
   第T06版:全国名品
   第T07版:地产品牌
   第T08版:喜农农
597套房源供400余户居民挑选
金山警方查封一非法销售烟花爆竹点
用一只蟹“走”出“生态+”之路
东方城乡报城镇建设A08用一只蟹“走”出“生态+”之路 2016-01-21 2 2016年01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