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25日,去年因故停办的“2016上海新春农产品大联展”将继续秉承“为全国农民搭平台,为上海市民送年货”的办展理念,强势回归。
14年,铸就一个家喻户晓的会展品牌;14年,构筑一个誉满全国的服务平台。
从2002年到2015年,这一孕育成长14年,作为上海实践都市服务性农业战略思想有效载体和成功范例的农展会品牌,再一次整装集合,以“品种、品质、品牌”为追求的全新姿态,向全方位、综合性的农业展会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
搭建平台 培育品牌
“风向标”效应凸显
品牌是消费者选择农产品的标志性指标。随着老百姓对食品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得好、吃得安全,而要吃得好、吃得安全就要靠优良品牌。
据历年上海新春农产品大联展(以下简称“大联展”)承办方上海农业展览馆统计,自2002年大联展面世以来,平均每次都会有5个左右的农副产品打响品牌;过去13年,大联展孵化的订单合同超过200亿元。延安洛川苹果、梅山土猪、新疆大枣等,几乎都是通过大联展的平台最先为上海的消费者所熟悉。
已经很难统计,有多少农户、多少企业通过“大联展”走上增产致富之路。
“大联展”曾广为流传一个“姚长庚卖地瓜干”的故事:2003年1月,第二次大联展如期举行,来自江西上饶县的农民姚长庚拉着市农委领导的手激动地表示感谢。原来姚长庚第一次参展时用大麻袋包装的地瓜干,味道虽不错,但包装太粗糙。农展馆负责人向他讲解了上海市民的消费观念,也让他去看看其他地方来参展的土特产外包装,让他感受到“好酒也要好包装”的道理。与此同时,还找到他们县带队参展的副县长,建议由县政府组织牵头解决当地优质“地瓜干”品牌打造和包装问题,实现产业化销售。
第二次参展时姚长庚使用了真空小包装,还注册了商品品牌,当场销售15万元,还收到了32张订货单,其中还包括加拿大和美国的客商。这位农民兄弟笑得合不拢嘴,想不到自己“土得不能再土”的地瓜干,能远涉重洋,成为外国人的休闲食品,还使当地种地瓜农民每亩增收1000元。
姚长庚背着地瓜干闯市场,是大联展这一平台助他搭上通向国内甚至国际大市场的通道,也使他深深感受到了大联展的魅力。
而大联展更为关键的功能,则是其作为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通过订单指导生产,影响区域农业结构调整。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展会在展示农业农村发展成果、促进农产品贸易、拓展流通渠道、培育农业品牌、加强农业合作交流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服务全国,发展自己”,每年的大联展既是上海各区县和光明集团品牌农产品的大展示,同时也给上海农业带来了和全国各地合作发展的空间,如奉贤区的汉德食品有限公司,除了做好本行水产品加工外,还在吉林建立了肉牛加工基地,在黑龙江木兰县建立了大米生产基地,在青海建立了羊肉、牛肉加工基地。目前,上海的农业“龙头”企业已在全国30个省市区建立了外延基地和合作项目。
山东乳山市一家农业企业,以公野猪杂交良种猪,所产野猪肉制成独具一格的肉肠。原先他们不知道市场有多大,进上海一销,实在“吓一跳”,一子就是几百吨的量,现场人员简直不敢再把订单签下去。回去以后,这家企业马上计划调整自己的生产能力。
甘肃有一种“天水花牛苹果”,在2008年的大联展中销售火爆,甘肃省农业主管部门专门制订和推行了《花牛苹果质量标准》和《绿色食品花牛苹果生产技术规程》,建成标准化生产示范园40万亩,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相关的各项认证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搭建平台、培育品牌、调整结构、助农增收。大联展作为农产品品牌发祥地和订单孵化地的“风向标”效应已经开始凸显。
政府搭台 品质保证
“金字招牌” 魅力弥久
“政府办的年货市场,咱信得过!”政府主办,成为大联展的“金字招牌”。上海新春农副产品大联展创办于2002年,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探索实践,其从创办之初就体现出政府服务农民和市民,搭好台、架好桥的策划理念,更是上海实践现代都市服务性农业战略思想的一个有效载体和成功范例。
梳理2001~2015年中国会展业的20余项顶层文件,除努力发展节假日和会展消费等相关政策外,更是有两项内容直指农业——2010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村农业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指出,发展农业会展经济,支持农产品营销;2012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指出,举办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产品展销活动,培育具有全国性和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展会品牌。
2013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对各级政府举办的展览会、论坛、庆典活动进行清理整顿,提出精简压缩的意见。随着这一“推进展览业市场化进程,严格规范各级政府办展行为”展览业顶层设计的颁布和实施,上海新春农产品大联展成为全市唯一保留的由农业主管部门主办的农业专业类展会,且主办单位从原来的“上海市农委、上海市商务委、上海市合作交流办、光明食品集团”改成了由市农委一家主办。业内人士称,这一变化“对于提升展会运作效率,增强展会专业化程度大有裨益”。
2015年10月,我国首个农业展会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展会发展报告(2015)》发布。农业部报告起草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较之其他行业展会,由于农业展会具有更强的公共服务属性,其对政府支持的依赖程度也更高。考虑到大部分行业协会的官方与半官方身份,“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公共服务性平台现在是、未来也将继续作为农业会展行业的主体。
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也正是上海新春农产品大联展创办伊始的初衷。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第二年,首次“大联展”即将开幕之际,时任上海市农委副主任严胜雄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带领农民进市场,是服务农民的一个实际行动。政府可以为农民进市场搭好台,架好桥。上海农副产品的数量和品种不可能是最多的,但上海的区域优势决定上海可以成为全国农副产品的集散中心之一。我们的国际农业展览中心可以搭建一个平台,为上海和全国各地农民、农业企业进上海市场乃至全国和国际市场提供一个平台,而这个平台,也就成了上海作为全国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形成和建设过程中的窗口和桥梁。
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大联展”这一会展品牌不讲级别、不讲届别、不讲界别,充分运用政府搭台、市场运作,以此带来国内外采购订单,通过订单带动生产企业,企业再带动基地,基地最后带动千家万户的农民,经过这样一个产业链,最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过去数年的大联展上,产生了一个个农民致富的感人故事,除了卖地瓜干的姚长庚,还有浙江诸暨农民马剑芳的鸭蛋产品拿到2000万元订单;小小一包2.50元的湖州桔红糕,日零售额超过1.5万元;每公斤3元的嘉兴年糕,清晨5点就有市民前来排队;广西脐橙两天内备货全部销空,临时紧急调货;湖州安吉的笋干一天零售额达到4.5万元……
去年10月,记者受邀采访一家企业主办的畜禽产品博览会,由于同期还有两场类似的展会,招商难、推广难、客源不足等问题集中出现,主办方也不得不在布展、宣传等多个方面缩减投入,最后不但没有盈利,已经连办四届的展会品牌形象也大打折扣。反观政府办展的农业展会,如上海新春农产品大联展、浙江农博会、合肥农交会等,因为有了“政府背景”,有了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对展会市场秩序的合理引导,使得同期同类活动繁多、重复办展等现象大幅减少,展会供需结构性失衡的现象得以优化,展会的功能发挥也更加彻底。
连续多次大联展积累下的一众“粉丝”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政府办展的优势所在。在众多前往大联展购物的市民眼里,新春大联展已经是个“知名品牌”,由于展会具有“政府背景”,自然让老百姓觉得更可靠。过去的大联展上,这一众粉丝有的前来满足“怀旧情结”,有的则前来“淘宝”新品,满足味蕾。
“为全国农民搭平台,为上海市民送年货”的办展理念在大联展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市民买到了称心如意的农副产品,丰富了菜篮子、米袋子,连连称赞;参展企业也是满载而来,空车而归。作为2016年上海新春农产品大联展的主办单位,上海市农委显然深谙其中的道理。在其发出的办展通知中,也明确“市农委市场信息处统筹展会组织工作,严格按照准入条件,切实把好审核关口,确保品种适销、品质优良、品牌著名的农产品参展,严禁展示销售‘三无’产品、不安全产品。”
据了解,为确保参展农产质量安全,在往年筹备工作的基础上,2016年大联展承办单位上海农展馆专门制定了更详细的工作方案,成立了展会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小组,根据展前、展中、展后三个阶段,进行分阶段、分级动态管理。例如参展企业三证一照齐全,散装商品必须有无公害或以上证明,畜禽产品提供检验检疫证,包装商品需有生产日期……一系列细则均被详细列入。同时设立消费者投诉点,做好展后投诉接待工作,妥善处理展后投诉等。
在农产品质量监管方面,招商时实施源头管理,参展商实施“三证一照”审核、产品预申报、保证金制度、黑名单管理等办法进行管理,面向外省市产业化企业重点招商,参展商由相关政府部门把关并推荐;展会期间成立质量安全小组加强巡回检查,同时邀请工商部门入驻,控制质量风险。
农产品+年味儿
做全国优质农产品“集散地”
新春农产品大联展多年来以“服务全国、服务市民、服务农民”为宗旨,成为全国各地农副产品打通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通道,同时也是上海市民“一站式”购买各地丰富年货的盛会。
说“一站式”,是因为大联展300余个展位每次都一抢而空,18个外省市地区、6个上海对口支援地区及上海农业产业化、光明集团、水产集团、上海农科院组团参展,超过3000种来自全国各地的农副产品丰富市民的“菜篮子”;说“盛会”,是因为每年的大联展,每天都有几万人次进场采购。
据承办方上海农展馆介绍,今年大联展分设上海展区、外省市组团展区、上海对口援助地区展区、特色农产品展区,同时更有新增加的电商展区。展会商品汇集来自全国各地著名品牌农业企业、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等等。
今年新春大联展携全国各地名特优新农产品来参展的有来自浙江、江苏、安徽、江西、云南、辽宁、湖北、青海、海南、新疆兵团、台湾、广州、哈尔滨、盐城、湖州、南通、海盐等省市区以及日喀则、喀什、洛川、果洛、遵义、云南等对口支援地区的展团,数千种优质农产品参展。
其中地方特色农产品有:湖北的恩施富硒百合、长阳清江椪柑;新疆的干果、优质水果;青海的高原牦牛肉、藏系羊肉系列产品、高寒皮燕麦、青稞产品;云南的宣威火腿、野生菌、高山苦荞、核桃、墨江紫米、蒙生石榴;黑龙江的优质稻米;辽宁的海产品;浙江的茶叶、炒货、蜜饯、笋制品、水产品;江西的赣南脐橙、江西茶叶、“飞天凤鸡”、彩云桃酥、煌上煌酱鸭、蜂产品、山茶油;江苏的射阳大米、阜宁生态猪肉、滨海何首乌以及东台、大丰的优质海产品;温州的鸭舌头、海产品等。全方位满足市民的不同采购需求,方便了市民购买。
上海农展馆馆长刘林介绍,今年大联展主题就是“品种、品质、品牌”,上海农展馆对进场农副产品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招商,特别注重品种适销,绝大部分都是上海人过年喜欢吃和必备的年货农产品,就是将最有特色、最受市民喜爱的名特优新农产品带到上海,是名副其实的全国优质农产品“年货盛宴”。
紧跟产业步伐 坚持转型升级
“大联展”面临新探索
诚然,“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公共服务性平台现在是、未来也将继续作为农业会展行业的主体,但政府的手决不能替代市场的手。在农业会展行业中,政府的作用和职能将更多地体现为将农业展会纳入农产品流通体系,不断优化展会市场秩序,促进办展和参展主体发育;而上海农展馆作为这一大联展的承办单位,其对此具有清醒的认识——
紧跟产业步伐,将农业展会与农业发展有机结合是大联展基本的价值体现;
坚持转型升级,将展会服务纳入市场化、专业化路径是大联展前进的明智选择。
“通过‘大联展’把生产和消费、上海和全国、农民和市民有机联成一个相互对接的整体,从而推动农业品牌化、产业化、科技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这是大联展的创意者和决策者向全市人民作出的承诺,也是向全国农民作出的承诺,更是上海农业“服务全国、发展自己”的必然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大联展举办的意义就不再局限于展览本身,其内容和层次都在不断拓展、延伸和深化。因此,紧跟产业步伐,将农业展会与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将“为全国农民搭平台”和“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发祥地”的招牌打造好、维护好、发展好,是大联展最基本的价值体现。
多年来,“大联展”已成为全国各农业大省农副产品打通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重要通道,每年展位供不应求,琳琅满目的展品,充分展示了现代农业建设的丰硕成果。大联展由政府搭台,实行市场化运作模式,每年都为各地参展商带来了丰厚的国内外采购订单,以“展”促“订”,以“订”带“展”,通过订单带动企业,企业再带动农户,从而形成一个产业链,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虽然以“展”命名,但“为上海市民送年货”的定位决定了大联展还必然是以“销”立身。如何处理好大联展人气指数与洽谈环境、普通观众和专业观众美誉度之间的关系,是摆在正在转型升级的“大联展”面前必须破解的矛盾。
为解决这一矛盾,2016年的大联展,上海农展馆可谓下足了功夫:设立采购商专场暨推介活动,建立农业展览的B2B产业链条,有针对性地邀请对象,搭建企业间交流平台;开设逆向采购对接会,提升采购效率、节省交易成本,帮助参展企业与采购企业迅速促成订单;举办《2016农业品牌(上海)论坛——互联网+农产品品牌营销》主题论坛,为现代新型都市智慧农业发展环境下的农产品品牌建设与发展创新,提供交流舞台;设立电商展区,集中展示各地知名的涉农电商企业,同时推广专业性、公益性、品牌性农产品B2B2C服务平台“喜农农”,为传统的农产品营销转型创新、资源整合出一份力等等。
你必须有耐心等待,一直到市场自身用更明确的方式表达自己。
经过14年的沉淀,大联展已经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会展品牌;经过两年的等待,上海新春农产品大联展即将以全新的姿态重新回到全国农民和全市人民的视野,产能风向标、品牌发祥地、品质年货金字招牌……所有的品牌魅力和转型探索,其实都源于一个不变的初衷和目标:为全国农民搭平台,为全市人民送年货!记者 张树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