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龚锡强
湖北省襄阳市粮食局 副局长
[核心提示]
近年来,我国粮食出现了“高产量、高库存量、高进口量”的“三量齐高”现象。其中粮食的高库存量,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全国粮食高库存之时,国家政策性粮食的拍卖成交率始终处于低位,不少的时候出现流拍的现象。越来越高的粮食库存,带来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文字整理/王平
粮食仓容不足财政负担沉重
今年我国夏粮产量再创新高,达2821亿斤,同比增加89亿斤。由于部分省小麦不完善粒超标较多,截至9月30日,河北等11个主产区累计收购小麦1326亿斤,同比减少146亿斤;江西等8个主产区累计收购早籼稻159亿斤,同比减少11亿斤。秋季稻谷和玉米生产形势良好,已经陆续上市。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在安徽、四川、河南、湖北、吉林、江苏、黑龙江等省先后启动。东北“三省一区”临时储备玉米政策业已出台,国标三等质量每市斤1.00元,虽然比去年低10%,但仍然高于市场价格。大量的秋粮进入政策性收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9月30日,国家粮食局、财政部、农发行联合发文确定中粮、中纺、中航三家的临储玉米收购规模是中粮1000万吨、中纺400万吨、中航400万吨。而去年三家的规模分别是中粮1000万吨、中纺200万吨、中航未参与。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国有仅有23.3%的仓容怎么也满足不了政策性粮食收购的需要。没有足够的仓容,农民的“卖粮难”问题就难以解决。
我国目前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主要措施,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政策性粮食收购政策。但是,我国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临时收储政策主导市场,高库存的粮食,使财政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收购费用支付不菲。根据财政部规定,每收购一斤政策性粮食,国家要支付0.025元的收购费用。每多收购100万吨粮食,就要多支出收购费用5000万元。保管费用庞大。国家现行政策规定,政策性粮食每年的保管费,每年每市斤0.047元,每多收100万吨粮食,每年就要多支出9400万元。利息支出不可小觑。按照目前国家基准贷款利息年息4.6%计算,每多收购100万吨粮食,每年就要多支出920万元。以上三项合计,每多收100万吨粮食,每年需要支付利息、费用15320万元。品质差价巨大。根据粮食的生命周期,一般来讲,玉米、稻谷、小麦的储存期,分别为2年、3年、4年。如果在储存期内不能够拍卖出库,品质就会下降。到了陈化阶段,就不能够作为口粮,而只能够作为饲料销售。一斤粮食的品质损失,就不是几分钱,而是几毛钱的问题。庞大的粮食品种差价损失,就是海量的损失!
粮食资源严重浪费
粮食是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商品和战略物资,粮食资源的取得是以多种资源换来的。作为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占有量十分有限的国家,我国粮食生产来之不易。
保证国内小麦、稻谷等必需的口粮自给,我国18亿亩耕地的90%以上要种植粮食。粮食高库存造成的资源浪费,等于耕地资源的浪费。
除了东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一年只能种植一季粮食作物之外,我国其他地区一年两季,甚至多季的粮食生产消耗掉了大量的资源。目前我国化肥的使用可能是世界上最高的,2012年中国使用化肥折合纯量达到5839万吨,使用的农药180万吨,农膜238万吨,每年有约100万吨的碎片残杂留在土壤里。农业生产所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占到整个国家各种污染物排放的一半左右。土地一定程度的污染和地力的下降,都与追求粮食的高产不无关系。除此之外,粮食生产还要消耗大量水资源、能源等多种资源,以及劳动力的资源。粮食高库存导致的浪费,代价是无法估量的。
工业化、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导致我国粮食生产分布越来越不均衡。过去的南粮北调,已经转变为北粮南调。从区域分布看,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6%,其中冀、内蒙古、辽、吉、黑、鲁、豫等7个北方主产区占全国总产量的近五成。主产区和主销区粮食库存分别占全国的71%和9%,消费量分别占62%和17%。粮食从集中产区,调到主销区,物流费用是十分昂贵的。近些年国家安排东北玉米南移,是付出了巨大成本的。
粮食高库存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经到了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时候了。粮食作为一般商品的属性,需要用市场机制的办法,来化解高库存的问题。
用“减法”、“加法”、“除法”化解高库存
“减法”化解高库存
按照我国目前的政策,政策性收购的粮食,必须按照顺价销售的办法公开拍卖。而按此办法,库存的粮食难以销售。主要原因就是目前我国收购的政策性粮食价格普遍高于市场价格,拍卖成交率很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一般商品,还是特殊商品销售,都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当市场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应声上涨;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市场价格自然下降。供过于求的商品如果不顺应市场形势,就会长期的积压。久而久之,库存的成本就会大大上升,而使用价值就会大大降低,以致失去使用价值。
我国目前高库存的粮食成本价格,不但高于国内市场价格,也大为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从近几年的国内外粮食市场形势判断,未来几年若不发生特大自然灾害,或者比较大范围的国际纷争或战争,粮食市场价格上升的可能性不大。要化解我国粮食高库存的危机,就要使用“减法”。在顺价销售行不通之时,要果断采取参照市场价格的办法,适度确定政策性粮食的拍卖底价,积极组织拍卖。一方面让购买者有利可图,敢于参加竞买;另一方面让高库存比较快速地降低,减少利费支出、品质价差,腾出仓容,缓解农民“卖粮难”的问题,还可以与国际市场接轨,增强国内粮食市场的竞争力。
用“加法”化解高库存
库存在国库中的政策性粮食,基本上都是原粮。消化这些原粮,主要靠粮食加工企业。高于市场价格拍卖的原粮,在“稻强米弱”、“麦强面弱”的背景下,粮食加工企业乏人问津。
近几年连续低迷的粮食价格,已经使国内的不少粮食加工企业破产倒闭,能够勉强支撑下来的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也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购进的原粮加工成为成品粮之后,迟迟得不到利润的回报,有哪个企业还越雷池半步呢?
要让粮食加工企业能够积极参与拍卖,就要敢于用“加法”。在此方面,吉林省的办法值得借鉴。
我国有些粮食主产省的粮食,如东北的粳稻、玉米等,在南方有市场。但是,由于运输费用高,使购买者望而却步。对此,可以继续采取运输补贴的办法,鼓励南方企业购买。
运用“加法”的办法,能够有效地激励粮食加工企业开足马力生产的积极性。这个办法,值得在其他省市推广。
用“除法”化解高库存
我国是一个石油进口大国,随着社会经济的稳健发展,石油对外依存度日渐上升。充分利用国内资源,缓解石油紧缺问题,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在粮食紧张时期,我国限制以粮食为原料生产能源产品。现在,政策性粮食的高库存已经到了不处理不行的时候了。与其让这些宝贵的粮食白白浪费,还不如让其充分发挥作用。
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用粮食主要是玉米生产燃料乙醇,是化解政策性粮食的有效途径。美国是世界燃料乙醇生产第一大国,目前,美国燃料乙醇生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33%。根据美国能源部的计划,到2025年可再生物质生产的生物燃料将代替从中东进口的石油的75%,到2030年将用生物燃料代替现在汽油使用量的30%。美国政府鼓励燃料乙醇进一步发展,并计划将燃料乙醇的添加量从10%提高到15%。通过法案来约束大的石油公司按量添加燃料乙醇,并努力将利润分配给乙醇生产工厂和农民。从往年的数据上看,美国玉米总产量中平均有 30%~35%用于生产燃料乙醇、34%用于牲畜饲养、12%用于出口。
早在2006年的时候我国有关部门就批准建设了吉林燃料乙醇、黑龙江华润酒精、河南天冠燃料乙醇和安徽丰原燃料酒精4家定点生产厂。具有良好生产条件的这些厂家,加上后来投产的厂家,现在应当让他们满负荷运转了。
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不但加大了国内汽车燃料供应,而且还会降低大气污染。对于既增加燃料供应,又能够为化解粮食的高库存问题的燃料乙醇生产,国家应予以相应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