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茬浅耕麦
是较为理想的一种种植方式,也是近年来高产典型普遍采用的种植方式。其特点是有利于机械作业,播种质量高,出苗早、齐匀,能克服稻茬生板播种和稻田套播杂草多的不足,产量高。缺点是受气候条件限制较大,播种季节如雨水多,易造成烂耕烂种。
稻茬生板麦
优点是方法简便,易于操作,成本低,在技术到位的情况下,可获得较高产量。但由于土壤未经耕翻,草害较重;播种时覆土不到位,麦粒裸露,影响一播全苗;播种浅,根系分布于土表,易发生倒伏和早衰。
稻茬套种直播
水稻收割前抛撒于稻田,可抓住季节,弥补前茬水稻成熟偏迟的不足。缺点是草害重,扎根浅,后期易倒伏、早衰。而且受气候影响大,如水稻无法及时收割,易产生瘦、弱苗。由于这种种植方式风险较大,只宜在有经验地区种植。
适时播种,培育壮苗
适时播种是二麦促壮苗,争早发的前提。早播能充分利用冬前温、光资源,促进麦苗长叶分蘖,有利于低位分蘖的发生和根系的生长,形成冬前壮苗和合理群体。应总结往年秋播的经验教训,结合今年秋播期间的天气条件,强调适期播种,抢抓播种进度,重视播种质量,减少“两头苗”比例。根据上海近年来的气候特点,小麦适宜播种期应掌握11月初-11月20日,齐苗期控制在11月底左右;大麦应掌握11月15日前播种,齐苗期11月20-25日左右。在茬口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力争适期早播,提高田间出苗、成苗率,确保早发分蘖,冬壮春发。对于腾茬较晚的田块,做到抢收抢种,争取季节主动。
适量播种,优化群体
降低基本苗,建立合理群体起点,提高茎蘖成穗率是群体质量栽培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近年来生产上反复强调的一项关键技术。根据近年来麦子高产栽培技术,在适宜播期范围内,小麦亩播种量10公斤左右,基本苗控制在15-18万;大麦亩播种量12.5公斤,基本苗18-20万。并根据实际播种时间,调整播种数量,做到分时间段定量播种,早播减量,迟播增量,构建合理群体起点。对于秸秆还田量大的麦田,为防止缺苗,应适当增加播种量,一般每亩播种量增加1.5公斤左右。
培育壮苗
对于播种偏早或生长过旺的麦田,在麦子3-5叶期喷施多效唑,可控制顶端生长,对促进根系和低位分蘖生长,延缓生育进程,防止冻害,有明显效果。也可采用冻土镇压防止麦苗窜长,减轻冻害发生,镇压的最佳时间是冬季5--7叶期。
合理施肥,主攻穗重
科学合理施用肥料可以达到促、控麦苗,调节作物群体生长的作用。在适期播种、合理基本苗数的前提下,“扬麦”系列小麦品种每亩400公斤左右产量,需总氮量16-18公斤,N:P:K配比为1:0.4:0.4。氮肥运筹上宜采取“两头重、中间控”的施肥原则。一是重施基肥,前期(基苗肥)施肥量占总用氮量的60%左右,出苗后,根据苗情和基面肥施用数量,因苗补施分蘖肥,较有利于扩库增源,促进库源协调发展。一般苗体健壮,基面肥施用足的田块可以少施或不施分蘖肥;苗体瘦弱,基面肥施用不足的田块,适当重施分蘖肥,促苗转化。二是中期(拔节阶段)以控为主,防止无效分蘖生长。对生长不平衡的田块,可适当追施苗肥(约占总肥量10%左右),促平衡生长。三是后期重施穗肥,为主攻大穗、足粒提供足够的养分,一般用量占总用氮量的30%左右。高产田块、大穗大粒型品种穗肥应分2次施用,第1次在麦子拔节后叶色明显褪淡时亩施复合肥10公斤,巩固分蘖成穗,促进小花分化;7-10天后施第2次,每亩施尿素5-7.5公斤,可减少小花退化,增粒增重。
病虫草害防治
切实抓好各阶段防治工作。具体防治对象、防治日期、用药种类、用药量按植保部门病虫情报执行。侬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