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热帖】
@吴应海:这个最低标准对于正长身体的学生来说很难吃饱。这意味饿着肚子才算是“合格”的贫困生。这个标准既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日常就餐情况,也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消费情况,自然也难免对那些确需帮助的贫困学生造成误伤。
@长江:作为贫困生,拿着国家的助学金、励志奖学金,当然不应该大手大脚,铺张浪费。不过只要贫困生不海吃海喝,那学校就不应该人为地设计一个“吃饭标准”来考核他们,而应该宽容待之。毕竟,真正的贫困生都是一些苦孩子!学校要想把假贫困生剔除出去,最好还是另想他策。
【编者观点】
近年来,大学生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遭非贫困生“偷食”现象时有发生,为了确保奖学金、助学金能够真正雪中送炭,发放到贫困生手中,一些高校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从函件调查到仔细甄别,从内部公示到跟踪监管等,尽最大可能让假贫困生无法得逞。但就是这样,也防不胜防。于是有些学校剑走偏锋,对学生的消费情况设立“红线”,只要触犯,就不得评定为贫困生。比如有高校规定贫困生不得使用手机,有高校要求贫困生不得购买电脑。可现在的手机、电脑不但便宜,且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必备品,如此设限,实在是太过了。
尽管常理上贫困生确应厉行节约并以学业为重,但节约一词放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对象身上,内涵往往不尽相同。比如,家庭条件好的学生要么可以在外就餐补充营养,要么可以购买其他营养品部分替代就餐,尽管他们的总体花销较高,但就餐明细却未必一定会超过贫困生。另一个常识是,贫困生往往更需要补充营养,限于财力他们或许只能多买一两块钱的饭菜别无选择。
然而,既然国家励志奖学金资助对象是贫困生,那么肯定离不开必要的甄别标准。既然有甄别标准,就难免对一些贫困生造成不适感。近年来关于贫困生认定标准争议的新闻此起彼伏,究其根本还是在于诸多举措对贫困生感情有伤害之嫌。
一方面需要明确贫困生认定标准,化解争议,另一方面又常因标准过于具象而对贫困生造成误伤,这确属两难选择。若跳出具体事例来看,更合理更能保护贫困生感情的当是建立深受社会推崇的诚信体系,即用人人自律的诚信道德去约束违规冒领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行为。目前来看还难以做到这一点,因为社会诚信体系尚处萌芽阶段,社会诚信道德的形成更需时日。某种意义上讲,量化贫困生认定标准,折射出社会诚信失据的短板。
问题是我们不能坐等诚信体系的建立。倒是觉得,单就华中农大的事例来看,建立更加全面的学生消费甄别体系,并以此依据作为国家励志奖学金发放依据,在更优的诚信体系尚未有效建立前,这样的次优选择在当前仍不可或缺,由此引发的争论也是最终建立社会诚信体系的必然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