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新主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为农户增收
■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刚捕捞上来的清水大闸蟹。
  文/记者 杨清悦 秋风起,蟹脚痒。众多吃货说起大闸蟹,言必“阳澄湖”,但熟悉农产品的读者一定知道上海也有本土养殖的螃蟹。国庆前夕,崇明清水蟹正式上市,而这几天,位于金山枫泾镇中洪村的70亩蟹稻田里的清水螃蟹也已开捕。与常规池塘养殖的螃蟹不同,枫泾镇的“开太红”大闸蟹全都是养在稻田里,据称,这种立体农业模式,将原本水稻种植和河蟹养殖两个生态系统合为一个生态系统,“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收益是单种水稻的好几倍。

  【模式】

  水稻田里也能养蟹

  来到朱枫公路旁的“开太红”有机水产品生产基地,走在田埂上,时不时会看到几只肥硕的大闸蟹在稻田边冒泡儿。今年2月,上海开太鱼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枫泾70亩示范型蟹稻共作基地中放养了15万只大闸蟹苗,经过7个多月的精心养殖,该基地养殖副场长冯俊义预计今年存活的大闸蟹至少有10万只。

  记者了解到,“开太红”大闸蟹采用“草蟹共生”模式升级版——“稻蟹共生”,即:利用稻田湿地饲养河蟹。今年是该种养模式在中洪村开展的第三个年头。“河蟹的粪便正是水稻所需的营养,而且河蟹可以为稻田除草又除虫,改善水稻生长环境的同时也为自己的生长提供了优质水体环境,这样就做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进而可以不挖泥塘、不减少水稻种植面积。”冯俊义一边拿着一只张牙舞爪的大闸蟹一边向记者解释稻蟹共生的原理,“水稻在种植中除了选用优质粳稻,还有一种可长至2.2米以上的‘芦苇稻’,抬高水位的同时让田里的养殖空间更大,令大闸蟹自由爬行其中。”他补充说道。此外,基地还为稻田蟹量身订制的“绿色食谱“,每天投放近200公斤食物,包括120公斤玉米、10公斤芝麻、30公斤黄豆、25公斤小鱼酱等,“芝麻中富含的氨基酸可保留蟹肉的香甜味,食用南瓜可让蟹黄更黄、更浓,紫薯中的花青素让蟹壳更青……”

  记者在现场看到,养殖大闸蟹的稻田里,水稻生长得较为稀疏。对此,冯俊义认为是由于今年水稻在插秧期间人为造成了一点失误,所以导致了水稻长势不佳,并非稻蟹共生的技术问题所导致。冯俊义就近日的捕获量预计,今年“开太红”大闸蟹产量保守估计有3万斤,数量有所增加但个头较去年略有减小。“主要是因为气候原因,行业内普遍反映今年全国的大闸蟹整体个头都不大。”他解释道。

  【优势】

  “水稻+水产”生态安全还能增收

  除了“稻蟹共生”,基地还有400亩“稻虾共生”的农田。相比起今年的蟹田,虾田的水稻长势则相对喜人。据介绍,原本“稻虾共生”在前两年也仅仅试验了百余亩,今年扩大至400亩。如今这400亩虾田的水稻亩产预计在900斤左右,而小龙虾的平均亩产也达到了400斤。“我们的小龙虾是在5月开捕,在龙虾销售的旺季,每天就要供应几百斤小龙虾。”冯俊义告诉记者,公司在市区有多家餐饮门店,而种养基地出产的农产品大多数都是直供门店,较少流向市场。

  记者了解到,2013年,枫泾镇与上海开太鱼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稻蟹(虾)共作的种养结合试验基地。两年试验下来,在这种模式下的稻谷产量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可以加工成大米进行销售。“我们虾田生产出来的大米,米质晶莹透亮,安全性好。经检测,其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普通同品种大米。售价比普通大米增加20%-50%”冯俊义说到。

  在种养技术方面,为进一步净化大闸蟹、小龙虾的生活水质环境,技术人员还对田地进行了“轮休”:夏天实行“水休耕”,即在水里大量种植水草,让水草吸附掉田里的农药残留;冬天实行“旱休耕”,即种植红花草等绿肥,之后深翻稻田里,起到肥田、修复土壤的作用。这样一来,不仅虾蟹长得好,产出的稻米也更优质安全。

  据介绍,在去年11月举办的“上海海洋大学第八届蟹文化节暨‘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上,开太红清水大闸蟹以其“青壳白肚金爪黄毛”的诱人外观和优质口感,打败了来自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台湾等的近60家企业选送的千余只河蟹,荣膺金蟹奖。比赛的结果也打破了部分养殖户、种植户担心稻田蟹养不大的顾虑,证明了“水稻+水产”的立体种养模式是切实可行的。

  【动向】

  安徽合肥:农民合作社发展

  质量升 多元化 广覆盖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始终把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置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局中加以谋划,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有序有效地推动合作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呈现出质量升、多元化、广覆盖的良好态势。

  ——发展“三量”不断提升。一是总量发展增加。从2007年颁布法律之初的67家,到今年上半年已达3232家。二是入社农户数量增加。由2007年的几百户发展到现在的近50万户,规模经营面积突破70万亩,带动周边农户参与合作经营达88万户,辐射全市七成左右的农户。三是运行质量提升。截至目前,全市有国家示范社28家、省示范社46家、市示范社214家。

  ——组建形式日趋多元。近年来,合肥市农民合作社组织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五种模式:一是公司企业带动型。采取“公司+合作社+社员”的模式,利用企业的技术、资金及市场优势,发挥合作社的桥梁作用,结成紧密的产加销联合体;二是种养大户创办型。由种养大户牵头发起,依托其管理经验、资金、技术优势带头创办合作社;三是集体组织牵头型。合作社利用村“两委”的组织优势,围绕本村主导产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四是行业人才领办型。农技服务体系的技术人才、大学生、返乡创业青年等“新农人”领办合作社;五是主营产业衍生型。拥有大量农业机械,为了缩短机械闲置时间,发挥农机设备规模优势,联合组建单独的农机合作社,一方面确保自身作业需求,另一方面为周边农户提供系列服务。

  ——覆盖领域更加广泛。一是合作社经营范围覆盖全市所有主导产业。据统计,合肥市养殖类合作社589家、种植类974家,其中稻谷种植合作社232家、蔬菜类281家、茶叶类19家、食用菌47家,还有土地流转类137家,农机合作社101家等。二是合作空间不断扩大。目前,全市合作社服务范围已逐步由本村、本乡镇向跨村、跨乡镇、跨县区拓展。打破了传统思维行政区域限制。三是合作环节进一步延伸。越来越多的农民合作社从单一的产前、产中等生产领域合作,向加工、流通、销售、品牌创建等经营领域拓展。

  何伟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一线调查
   第A03版:一线调查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文卫
   第A07版:浦东天地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上海三农服务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推广
   第B08版:畜牧兽医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为农户增收
广告
东方城乡报新主体B03“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为农户增收 2015-10-15 2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