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三农实用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4年09月18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土地制度改革必须要有前瞻性
  [核心提示]

  在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确实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但是政府能动作用体现在深化改革上,消除那些阻碍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既得利益的藩篱,为市场发挥作用创造一个更好的制度环境,这个功能是别的主体无法取代的。文字整理/王平

  专家简介

  张晓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农村土地产权改革须因地制宜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社会各界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也寄予了很高期望。说到财产权利就必然涉及到土地的产权改革。因为农民有的最大的财产,就是他作为集体成员之一所拥有的集体的土地。

  但是对农村的土地,产权改革不可能笼统地讲。首先,农村的土地分好几种性质,有承包耕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林地等等。其次,全国不同地区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农村土地过去改革的路径也不一样,现在的资源禀赋和具体条件也不一样。比如有些集体经济非常发达的地方,对农地就不是确权,只能是确股,跟中西部地区的改革路径就不一样。因此不能笼统地讲怎么改,必须根据农地不同的性质、不同的情况、各地区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相应的改革路径和改革措施。也就是说要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地往前推进。

  同时《决定》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其中一句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另外还有一句“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涉及到“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两者的关系。很多时候我们没有一种纯粹理想化的市场,也没有那么完全自由的市场。正是有市场失灵的情况,所以才要有政府。如果光强调市场的配置作用,政府在很多情况下不来协调,不来发挥它的作用,这个市场的作用也是很难实现的。

  具体到土地问题,有专家说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没必要。认为正是有了这个红线,房价才这么高,真正放开了,地供给多了,房价就下来了。但是我们到下面调查,会看到很多占了的地闲置在那里。实际上从地方政府来讲,他并不是看重地本身,人家要的是卖地的指标,拍卖后得到土地出让金的收入。它是考虑怎样通过卖地一年一年得到收入来搞发展。这就有很多地方政府的干预在里边,不是说有充分的供给就可以的,也不是说地多了价格就降下来了。这些体制上扭曲的问题没解决,光说我要完全靠市场,那肯定不行。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把这些瓶颈破除掉,才能真正建立起比较健康的土地市场。

  在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确实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但是政府能动作用体现在深化改革上,消除那些阻碍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既得利益的藩篱,为市场发挥作用创造一个更好的制度环境,这个功能是别的主体无法取代的。另外政府能做的就是,把各方面的改革配套协调,能够有一个整体的推进。因为改革走到现在,牵一发而动全身,单兵突进的改革不可能,必须是各方面的改革配套,相互配合,政府要起协调作用,使改革能够整体协调系统推进。

  权能实现需要民主权利作保障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任何土地产权制度改革都必须是在坚持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进行,这是一个基本要求。

  规划必须有,而且是高于所有制的。任何一个国家的所有权都不是绝对的,都是伴随着义务和责任的。而且很多时候从公共利益出发,所有权是要受到一定限制的,当然你要给他以合理的补偿。我们说规划高于所有权,在土地问题上,也就是土地的所有权要服从总体的规划。

  那么这些规划到底规划的是什么?实际上就是规划这个地区的老百姓以后怎么样生活。老百姓能够享受到什么样的公共服务,享受到什么样的资源,我生活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包括我这里的农地能不能得到保护,包括商业用地、住宅用地是在什么样的范围内。这些问题老百姓是应该有知情权和参与权的,规划的目的就是满足老百姓的根本需求。

  但是规划又是带有强制性的,有人就担心规划被部门利益牵着走。尤其关系到土地问题,兹事体大。但这是规划怎么做、怎么执行、用什么手段去落实的问题。有学者讲要从政府主导转为群众参与,我觉得说得很对。也就是一个地区的规划要通过人大,通过政协的咨询,通过社会团体。我们要防止的就是部门利益、既得利益把规划变成设租寻租的手段。这又涉及到政府未来深化改革要做什么的问题。政府的深化改革不是强化这些部门的利益和主导,而是要消除这些既得利益的藩篱,使得我们的规划更好地体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促进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最后真正能使广大人民获益。

  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前提必须是产权的清晰界定。土地确权是基础性的,实际上就是搞清楚家底儿。第一,农民我到底有多少财产。像成都做的,一个村的资产、资源和资金都能界定清楚,没有没主的了。最后一个“鱼鳞图”,这块地是什么地,是谁家的地清清楚楚。其他公益性用地也都能落实到村组。把这些财产统统落实好,这样农民就很清楚,这个地是谁的,谁拿了,拿了多少。没有无主的资产,这是财产权利;农民说了算,这是民主权利。

  始终坚持基层创新是改革的动力源泉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所以在土地改革中,我们一直还是秉持较为稳妥的原则。但是也有人认为,既然土地对农民这么重要,就更应该将选择权交给农民。说让农民有选择权是正确的,但关键是农民的选择权如何才能真正实现。第一,农民要有一定的知情权。一般来说,一个人得到的信息越充分越准确,做出的决定就越符合自身的根本利益。但是现在农民得到的很多信息是不充分的,甚至是扭曲的。第二,农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能够维权。他能够打官司,而且打官司的成本要够低。第三,政府不仅有能力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且政府要有这个意愿去维护公平正义。从根本上讲,需要农民逐步发育出自己的维权方式,包括基层民主的发育等等。这些若都不具备,突然间出现一种比较大的制度变迁,“啪”一下都放开,那最后就是一个问题,战利品究竟被谁拿走?这个战利品往往是被精英们拿走。他们掌握着更多的资源,往往先知先觉,而且有各种渠道更接近于政府。趁你还没觉醒的时候,还在打盹儿的时候就把这个果实拿走了。这种情况下,农民往往是处在“被选择”的境地。在这个分配过程中,很可能成为利益受损者。所以,不能简单地说让农民有说了算的权利就叫有选择权。改革是要赋予农民更多的选择权,我们现在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关键是要把握好节奏。

  此外,既然是改革,就不可能一步到位,必然是上下不断互动的结果。一般先是基层有需求,进行创新。但凡创新又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这种创新是否具有可复制性、可推广性也有待实践的检验。这一看发现,虽然各地的情况不一样,资源禀赋不一样,但是地方实践的一些制度设计、制度安排,创新的一些基本做法别的地方也可以用,那就再往前走,范围再扩大一点儿。推广之后上升到一般规律性的东西,宏观层面的政策措施就出来了,最后,法律再加以修订和完善。所以政策、法律永远是滞后的,这种滞后是有客观必然性的。

  具体到土地,包括承包权上的探索,林地的探索,宅基地用益物权的探索,这些年都在进行,从没停过。说摸着石头过河也好,渐进式改革也好,实际上就是基层的不断创新。“包产到户”也是基层实践的结果,先是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慢慢试,一看这个灵,再慢慢扩大,然后政策再跟进,认为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于是《农村土地承包法》出台了。

  在这个过程中,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的有机结合是非常必要的。坚持顶层设计,就是对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制度改革之间的关系要有清晰的认识,要有一个明晰的改革路线图,对改革需要负担的成本,可能取得的收益,以及如何使改革的成本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合理地分摊,如何使改革的收益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公平地分享等等都有清晰的把握。同时还要真正强调基层的创新,因为基层创新是我们改革的动力源泉,群众对未来的期望和以根本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是我们改革的原动力。我们的法律、政策与实践三者间的不协调的现象将会长期存在,将会成为一种新常态,这也是改革永远是进行时的原因。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有机结合起来,逐步有序地推进改革,逐步实现制度变迁的由量变到质变。

  在改革过程中,我们遇到那么多的问题、困难,但是我们到基层去看,基层有很多人积极地在努力、在创新,要相信群众,相信群众的首创精神,相信他们渴望过美好生活的那种韧性和能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文卫
   第A07版:浦东天地
   第A08版:村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上海三农服务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政策
   第B07版:农技推广
   第B08版:畜牧兽医
土地制度改革必须要有前瞻性
耳听八方
更正
东方城乡报三农实用周刊B01土地制度改革必须要有前瞻性 2014-09-18 2 2014年09月1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