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科学管理促种粮大户丰产增收
石家庄市赵县南姚家庄种粮大户姚凤娟流转了866亩土地全部用于种粮。“我们把周围村民的地流转过来,每年一亩地给他们1000元,种小麦和玉米之前各给500元,村民放心省心。”因为流转面积大,合作社买了4台收割机,每台11万多,国家补贴3万3千元,4台总共补贴13万多。
按照周围价格计算,收割机收一亩地需要60元,姚凤娟866亩小麦需要51960元,用自家的收割机收地,算起来省不少钱。不仅如此,姚凤娟的丈夫姚广辉每年都会去河南开收割机,每台收割机请两个机手和一个负责测量的人,除去给工人开的工资及其他花费,半个月能挣10万元左右。一年赚的和省的快抵上两台收割机的钱了。
鹿泉市联民土地托管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160亩,其中约一半用于种植粮食作物,成员李社会说:“因为是规模化经营,种地、收割等都是用机器,小麦生产省事也挣钱,比一般农户好得多。”
在赵县做公务员的朱涛把家里的10亩地都流转出去,现在不仅有稳定的工资收入,每年还有土地流转费1万多元。邢台市任县的东许花村种粮合作社成员徐均良说:“参加合作社后,收入比原来至少增加20%。”
“不像是小户经营不计算成本,我们必须要算成本,争取赚钱。”姚凤娟说,为了明晰收入支出,他们专门有一个账本记录合作社的花销,从种子购买到种植,再到收割后粮库的租用费,全程记录在册。“记录清楚了,下一年想要提高效益就知道从哪下手了。”姚凤娟说。
麦收时节“三大难”问题日益凸显
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央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措施。但贷款难、非粮化、用地难、成本上涨等问题凸显。
“种小麦资金投入大,周期慢,盈利不大。”姚凤娟说,为了能挣钱,她一般把小麦存到种玉米时再卖,“这样一斤能比现在多卖1毛4左右。”如果现在把小麦卖了,除去成本,就一分钱不挣。
麦子不能卖,就要种玉米。为了能填补这段时间的空档,她想过找银行贷款。“那时候收的麦子在合作社放着,农机具也在那摆着,我城里也有房子可以抵押,资产都有了,可是银行的人来了,说这些东西都没法抵押,银行不认。”说起贷款,姚凤娟一肚子的“怨言”。
没有办法,姚凤娟只能从其他做生意的人手里按照一分的利息贷款。这给他们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困扰。“一分的利息,太多了,可是没办法。”
另外,多数种粮大户都表示,种地、浇水等方面投入越来越多。“我们主要采取水井浇地,种一亩地小麦浇水共需要用100元左右。”姚凤娟说,“最近人工等成本都涨价了,粮食价格还是那样,钱不好赚啊。”
李社会说:“光种粮食长期肯定不行。”目前,他们合作社中一半土地种粮,另外一半种果蔬和经济林,希望通过这些赚钱。如果种粮环境一直这样,将来可能还会减少种粮面积。
李社会说,其实目前制约合作社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设施农用地审批难。鹿泉市联民土地托管专业合作社从2008年成立以来申请设施农用地,一直没有批下来。因为没有晾晒场,也没有地方可以烘干,很多种粮大户、合作社成员表示,虽然麦子已经成熟,但只能比散户再晚收10天左右,让小麦在地里“自然风干”。“如果下雨就没办法了,只能自己干着急。”
不仅粮食安全受到威胁,一些规模主体负责人表示,产业扩大和进一步升级也受到设施农用地缺少的制约。随着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他们希望通过农产品储藏和加工增加附加值。但现实情况是,因为设施农用地审批难,没有地这些都做不到。
具体配套政策亟待完善落实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科学合理地开展专业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抵御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受访的基层干部和规模主体负责人建议,有必要出台一项专门针对这一主体的具体政策,完善相关政策的配套实施办法,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细化实施程序,让相关优惠政策发挥出实实在在的作用。
邢台市任县基层干部建议,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在土地流转、财税优惠等方面对合作社给予全方位倾斜。在投资政策上,农业、林业、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向合作社倾斜。同时,各类扶持性项目要适当降低立项申报门槛,多向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一些发展前景较好、能带动农业发展的合作组织倾斜。
姚凤娟等种粮大户表示,在各项成本都上涨的现在,只种粮食是赚不到钱的,希望国家能够给予一定补贴,农业补贴可以真正地向种粮者倾斜,以此解决因为种粮经济效益低产生的非粮化。同时,他们希望国家能解决目前存在的贷款难问题,金融扶持农业。
鹿泉市联民土地托管专业合作社主要负责人杜永峰建议,在粮食产区建设粮食配套设施,建公用设备,增加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对外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建议简化设施农用地审批手续,出台具体措施解决用地难。郭雅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