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陈国权
上海市农委
政策法规处调研员
[核心提示]
自贸区建设是各类产业资本扩大开放,制度创新,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农业转型创新、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其对上海和周边农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扩大开放也是一个机遇,各地农业部门也应积极参与大胆探索。
文字整理/王平
“自贸区”试点政策的基本特点
上海自贸区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上海自贸区建设是我国深入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举措。是适应国际经济发展新形势,增强上海发展需要活力,支持东部沿海乃至全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上海自贸区试点政策的基本特点是,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金融的国际化。自贸区与上海原有“保税区”的重要区别在于,自贸区尽可能与相关国际规则和惯例对接,全方位探索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路径,进行中国特色自贸区建设制度创新试验。上海自贸区主要优惠政策:包括零关税、出口退税创新、所税优惠、非禁即入的工商登记制度(即负面清单式开业登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汇率和银行利率的市场化等。
自贸区既鼓励高新科技产业落户,也鼓励传统产业落户;既鼓励贸易繁荣,也鼓励加工制造业发展;既鼓励发展货物贸易,也鼓励发展服务贸易;既鼓励引进来,也鼓励走出去。自贸区建设是各类产业资本扩大开放,制度创新,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农业转型创新、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
自贸区对上海和周边农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扩大开放也是一个机遇,各地农业部门也应积极参与大胆探索。现阶段重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积极发展“涉农贸易”
积极发展涉农货物贸易 所谓涉农货物,一是指国家负面清单外允许进出口的农业种养业产品;二指农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如农机具、农业科技信息装备,农业种源、种苗等农业科技要素产品;三指与农关系较为紧密联系其他社会产品,如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工业产品和加工设备等。
发展涉农货物贸易,可以发展“引进来”为主的“转口”贸易,也可发展以“走出去为主”的“输出”贸易;可以独资经营,也可以外引内联合作合资经营;可以双边或多边货主直接交易,可以进出口代理经营等。交易模式,可以是传统现货交易,也可以期货交易,可以传统市场交易,也可以通过电子商务交易等等。
积极发展涉农服务贸易 自贸区涉农服务贸易:一指农业科技农艺专利转让交易,涉农商业代理,农业信息、经纪人及各类涉农中介服务,涉农培训会务、人才服务等。二指涉农产业规划、营销策划、投融资服务,法律法规咨询及律师服务等。三指农业总部经济,国内外乡村旅游对接服务等。
自贸区允许注册设立各类事务性商业服务中介、各类经纪人公司等。允许设立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外方合资者可以拥有不超过70%的股权;允许港澳服务提供者设立独资人才中介机构;允许在试验区内注册符合条件的中外合资旅行社,从事除台湾地区以外的出境旅游业务,取消了旅行社获得经营许可满两年后才可经营出境游的限制。
涉农“保税加工”和“货物流通”
积极发展涉农保税加工制造业
上海自贸区建立将继续保留上海原有的“出口保税加工园区”功能,相关政策也将更优惠,如出口退税更加便捷,登记注册方便,所得税也更优惠。
在自贸区发展涉农保税加工业的重点:一可积极发展为涉农“转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服务的包装和保税加工业。在自贸区,国际涉农货物“转口”贸易中的再包装和再加工领域广泛,市场前景广阔。二可积极发展涉农成套装备制造业。如上海国产智能化温室生产和出口现都已达到相当规模,如在自贸区建立生产基地,必将更有利于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选用国际原材料,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并促进国际交流和出口。三可充分利用自贸区优惠政策,积极促进涉农成套装备制造外引内联,促进研发和制造水平提高,提高涉农装备工业核心竞争力。
大力发展涉农货物流通服务
自贸区将在严格执行货物进出口税收政策的前提下,允许在特定区域设立保税展示交易平台,在政策利好的刺激下,许多与自贸区高端制造、加工、贸易相配套的仓储物流、免税购物店等将纷纷落户。未来的消费者在自贸区可以看到品种丰富的进口商品,包括许多涉农产品,很多可能还从没进入过中国市场。
可见在自贸区,与涉农高端制造业、货物贸易配套的免税仓库、物流配送等产业很有发展空间。自贸区也允许设立涉农保税展示交易平台和涉农免税商店,如设立国际先进的新农技新农具新农艺,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与交易平台,也可能设立涉农工业品免税商店等。设立各类涉农保税仓库的一个重要好处是,可以就近供应“关内”需求。自贸区也是一个培育和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极好平台。
涉农金融和配套产业
积极发展涉农金融国际化服务产业
金融国际化是上海自贸区试验的重要内容。在上海自贸区,涉农金融国际化服务产业也有很大空间。
一要利用自贸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政策,进一步放宽境内机构对外直接投资限制,支持涉农企业大胆“走出去”。同时积极发展农业离岸要素市场等。积极探索发展涉农离岸金融和涉农离岸要素市场等。
二要利用自贸区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民营资本与外资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中外合资银行,及汇率与存贷利率市场化等政策,积极探索重大涉农项目投资股本化、债券化融资,积极开展涉农重大项目国际融资租赁,拓展重要涉农产业建设和发展国际投融资渠道,以解决农业现代化建设中部分建设资金的来源问题。
三要利用允许保险公司在自贸区设立分支机构政策,积极探索利用国际资本,发展农业保险产业,增加农保险种,积极探索建立较为完善的涉农巨灾保险机制等。
积极发展自贸区外围涉农配套产业
目前获批的自贸区面积非常有限,战略上扩区是必然趋势,现阶段自贸区外围必将形成相应的“二、三线”配套开发梯度。自贸区正式挂牌后,自贸区周边地区房价明显上涨,企业进驻热情明显上升,客观上已明显表明了这一特点。未来自贸区本身对农产品需要有一个特别的供给体系,自贸区涉农货物贸易发展,二、三线精品农业需求必然要有一个特殊的配套,对周边休闲农业、生态旅游也会有一系列新需求。所以,积极发展自贸区外围相关涉农生产和服务配套产业,应是周边地区值得关注的问题。
自贸区涉农产业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利用自贸区政策发展涉农产业,不是仅为发展而发展,而主要是通过自贸区涉农产业发展,为涉农产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制度创新探索新路。二是自贸区涉农产业发展原则上要以“国际贸易”为主,但同时必须尽可能的与关内同行业产业很好的对接联动,对地区乃至全国涉农产业发挥很好带动作用。三是自贸区产业经营发展重在法治和相关国际规则对接,自贸区涉农产业,既可非禁即入,又要服从国家进出口和相关检验检疫规定。遵纪守法,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局,是自贸区涉农产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