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农以种为先,优良品种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作物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农作物新品种还是在常规条件下经过若干年的地面选育培育而成的。而我国的航天科学家和农业科学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航天这一最先进的技术领域与农业这一最古老的传统产业相结合,利用航天诱变技术进行农作物育种,这对加快我国育种步伐,提高育种质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育种研究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现有近百个航天育种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并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航天科技在助推现代农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航天育种正从搭载卫星的“配角”成为“主角”,领跑世界,成为现代农业前行的生力军。今日本报《大参考》特刊推介的关于航天育种方面的文字,对我国航天育种最新进展进行了报道,值得一读。
说我国航天育种领跑世界,一点也不为过,实际上,在这一领域,目前我国还是最早、也是唯一将航天诱变育种技术直接用于农作物培育的国家。
追根溯源,20世纪60年代那场名为“绿色革命”的粮食发展运动对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发挥了“启蒙”作用。
一个基因,一场革命。
1984年,美国将番茄种子送上天空,1996年—1999年,俄罗斯在“和平”号空间站成功种植小麦、白菜和油菜等植物,然而,美、俄搭载种子进入太空的目的不是为了进行航天诱变育种,而是探索空间条件下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完成种子在空间特殊环境下的播种和生长,为宇航员长期在空间居留提供食物来源。
航天育种,中国仍在孤独耕耘,而世界已经为之刮目,以航天育种为契机,中国有望在空间生物产业占据十分有利的地位,其意义实在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