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钟爱崇明农产品,是对生态的钟爱。新鲜、绿色、环保,还有什么比这更能撩拨和激发当下市民对生态农产品的推“崇”心理的?一边是“吃不到”的馋,另一边却是“卖不出”的苦。在长江隧桥通车以前,崇明没有一棵青菜卖到市区,这种困惑和尴尬始终横亘在上海市民和崇明菜农之间。
崇明人是聪明的,长江隧桥通桥在即之时,崇明农产品的“出海战略”已经制定,农超对接、抱团出击……崇明人跃跃欲试;崇明人也是务实的,他们意识到,光守着生态环境还不够,农业品牌是衡量一个地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打造品牌必须要有过硬的质量,从那时起,崇明农业主管部门和农户就一起开始致力于提升崇明农产品的品质、打造崇明农产品的品牌。
上海市民是识货的,崇明蔬菜的新鲜和口感对于口味细腻的上海市民来说,是经得住挑剔的,上海人买菜还有一个习惯,认准一个摊位、一个品牌,就会坚持不懈。这种专一和执著对于农产品品牌的打造和品质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市场驱动因素;上海市民同时也是精明的,崇明蔬菜要真想长期在上海市民中赢得口碑,还需在价廉物美和优质优价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
毫无疑问,伴随着市民蔬菜消费上的推“崇”心理与日俱增,崇明菜的“出海战略”进度速度也“与时俱进”。就销售网络建设而言,从“店中店”、“临时店”到“长期店”、“专卖店”,从几家到几十家再到几百家,从简单配送到综合物流中心再到电子商务平台、网上蔬菜超市。可以预见,崇明菜的“出海战略”在上海市民推“崇”心理的裹挟下还会有新的发展,而这实在是一件既使市民得益,又使农民得利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