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三农”发展需要,基于探索实践基础,受益于制度保障和领导重视,得利于政策措施扶持,江苏农民合作社得到快速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苏南等地一些农民以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为基础,自发组建了开展技术、信息、购销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各种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日益凸显的矛盾和问题。一场自下而上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探索实践之风在江苏农村开始蓬勃兴起。
为了继续探索集体经济更加有效的实现形式,促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上世纪90年代开始,苏南等地率先开展了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同时,为提高土地集约经营水平,苏南、苏中一些地方又开始创新土地使用制度,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以提高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出台10个一号文件,明确了支持合作社的发展方向、目标和任务。
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实施。
江苏省也相应出台了《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通知》、《关于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财政扶持、税费减免、用地用电、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合作社的发展和规范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截至2012年年底,江苏省农民合作社总数达到55312个,成员总数913万户,入社农户比例61.4%。目前,江苏农民合作社取得了成员总数、入社农户比例、社均成员数和出资额的四项全国第一。
科学谋划发展格局,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坚持规范建设发展,江苏合作社发展极富共性和地域特色
江苏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与中国的东、中、西部相似,具有明显的梯度特征,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
江苏省农委主任吴沛良说,江苏从一开始就针对区域差异性进行科学谋划布局,加强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因社施策,实施合作社分类发展策略:指导苏南地区着力在增强合作社竞争力上下功夫,实现在提高中发展;支持苏中地区着力在规模化上做文章,实现在发展中提高;帮助苏北地区着力在提高合作社覆盖面上求突破,实现在加速中超越。
南京市高淳区的“江苏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在政府的指导帮助下不断扩大规模和实力,拥有南京、苏州、无锡等五个市区20个水产合作社3218个会员,螃蟹产量占到高淳总产量的1/4,市场影响力十分巨大。而海门市海盛生猪专业合作社则在竞争力上大做文章,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市场化运作和成立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把合作社做得又硬实又强大,2012年就实现销售收入1.58亿元,返还238户社员的纯利润达到520多万元。
顶层设计的成效在日后得到了充分体现,江苏合作社的发展取得了有序推进、遍地开花、重点突出的良好局面:全省依法经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到5.9万家,覆盖全部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区域。其中,成员在1000户以上的合作社达到583家,2600多家合作社年销售额超过千万元。
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扬州苏合润泽农产品销售合作联社理事长苏立宏对此深有体会。联社2009年刚成立时,由于各成员合作社还很弱小,一度陷入了被动局面。
在扬州市农工办积极协调下,联社从省、市有关部门一次性获得了45万元的专项补贴,并从银行获得了一些低息贷款,慢慢地走出了困境并逐渐发展壮大,目前已开设6家连锁直销平价门店,建成一个总面积达到2400平方米的“平价农贸市场”以及配套的大型冷库、配送中心等,年销售额达1.07亿元,纯利润达379万元。
江苏省农委副主任祝保平说,江苏省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通知》,从财政补贴、项目申请、税费减免、用地用电、金融信贷、简化登记手续等八个方面,给予了农民合作社全方位的政策扶持。截至目前,江苏省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已达9.25亿元。
而在合作社的内部管理与运行上,无论是刚成立之时,还是发展壮大之后,都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问题和难题。因此,必须从制度层面解决,通过规范化建设,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
说起合作社的规范化,江苏省农委合作社指导处处长蔡国新说,规范不规范要看合作社章程是否正规,登记手续是否完备,财务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档案资料是否齐备,民主管理体制是否完善,利益分配是否合理等。
在海门市常乐镇官公岛瓜果专业合作社的社员综合服务中心大楼,只见墙壁上挂满了一排排展板。展板内容除了合作社介绍之外,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示范章程》、《财务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以及社员们协商讨论后制定出的《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制度》、《理事会工作制度》等10多项内部规章制度。
合作社成员戴文冲、陆建荣一个劲儿地说:“合作社制定了这些规章制度并一直严格按照这些来运行管理,所以我们加入合作社都很放心,根本不用担心自己的利益会受损。”
江苏省农委农民合作社指导处副处长周林华说,江苏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促进全省合作社规范建设发展:示范创建、政府名录管理和加强培训指导。
据了解,江苏省85%以上的合作社都建立了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50%以上的合作社建立了成员个人账户,进行独立核算;可分配盈余按照交易量(额)60%返还的合作社占比达56%。
农民合作社逐渐发展成为江苏现代农业建设的生力军,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带动了农民增收,推动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
如何确保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粮食生产不会成为拖后腿的一环?与工业化、城镇化相适应的土地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手段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便应运而生,成为推动全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农业的生力军。
在江苏粮食生产历史性实现“九连增”突破,连续稳居全国第4位的成就中,农民合作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有数字为证:全省农民合作社经营或服务的农业规模经营面积、农机作业面积、设施农业面积占全省的比重都在60%以上。其中,4250万亩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65%以上由合作社直接经营或提供服务。
农民合作社在为江苏省粮食供给作出贡献的同时,还推动了该省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2012年,全省高效农业占全部耕地面积的比重提高到45%,衡量农业产出的综合指标——农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1000多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100多亿元。
农民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不仅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还为江苏农民增收致富、农村建设,谱写了精彩华丽的乐章。
戴庄村位于江苏省句容市最南端,传统种植粮油作物,但农业产出效益一直不高。且离中心城镇较远,兴办工业的条件也不优越,经济发展相对落后。200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是茅山革命老区最穷的村之一。
2006年3月,戴庄村成立了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经过多年的探索,合作社发展迅速,全村90%以上的农民加入了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有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种植面积达4000亩,2012年销售农产品金额达1000多万元,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13710元,是2006年的2.7倍,已高于句容市平均水平。
据统计,2012年,全省农民合作社成员的人均纯收入已经比一般农户多增收21%。
合作社的发展,也同时为集体经济的壮大找到了新的抓手和载体。金坛市朱林镇黄金村村民老王念叨:“我们村原来可穷了。后来,严清华回到村里领着大家成立合作社,进行抱团发展。你看,现在大家都富起来了,而且村集体也通过资金、设备、信息等入股合作社,年年都得到分红,光去年就有147万元的收入。这不,几年前就还掉了以前欠的一屁股债,村账户中的钱现在还有很多呢。”
集体有了钱,农村各项建设就有了基础保障:升级农田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建立文化娱乐设施,开办农民文化技术培训……程鸿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