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难解的悖论?这是一个鱼与熊掌式的矛盾命题?公益与盈利能否两全?崇明肉食品有限公司的呼声让我们再次认真思索公益性企业如何处理好公益与盈利这一看似不可兼得的现实困惑。(详见A6版)
生态岛的“绿色猪肉”品牌是怎么炼就的?崇明肉食品有限公司作为由政府投入建造的具备国家AAA级标准的大型生猪屠宰中心功不可没,为确保生态岛“绿色猪肉”的金字招牌不含糊,“只宰本岛猪”成为公司“铁的纪律”,确保所有进入市场的崇明猪肉全部集中屠宰,企业至今还是执行1996年定下的每头33元的屠宰价,而低于成本的运作亏损则有政府补贴,每年400万左右,亏多少补多少。
那么肉食公司在确保公益的前提下,是否具有盈利空间?公司领导坦言,他们打造的“瀛猪农庄”品牌去年也盈利了80多万元,但盈利部分都贴入了亏损,企业的积极性自然遭到打击。因此公司希望政府采取“补贴额锁定”的方式,以提升公司盈利积极性,这样,政府可以少补贴,公司也可多盈利。
公益和盈利,孰轻孰重?公益和盈利能否相互促进,两全其美?
事实上这样的命题,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从发展与环境、竞争与和谐等国计到工作与家庭,忠与孝等家事,无不存在着如何平衡的分寸与技巧。
公益和盈利何时能两全?这就如同我们处理高效与生态的关系,只有将公益和盈利置于硬币的同一面上,才能形成相互促进和依赖的关系,从而实现有盈利,将公益做得更好;因为公益,使盈利更有保障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