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富先修路
金星村山多地少,1994年人均年收入仅为1850元。那一年郑初一33岁,当选为金星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郑初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造村庄的道路。虽然修路群众都支持,但因房屋拆迁等问题,涉及很多群众的切身利益,一些群众不是很积极,需要做工作。为了使工作顺利展开,郑初一一边做规划,一边到上级相关部门汇报争取项目,晚上还要挨家挨户上门听取村民关于修路的意见建议,并给有思想负担的村民做工作。任何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一般都能认识到修路的重要性,在获得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方面还算顺利,但给村民做思想工作就没那么容易了。有些村民不愿意离开祖辈居住了几代的地方,有的群众对拆迁的补偿不满意,还有个别群众对安置不满意。而郑初一的目的是,道路要改造还要让群众满意。除了争取提高补偿,做工作时,他反复给村民讲,只有道路修好了,村子里的企业才能有活力,村子里的事业才能发展,大家才能生活得更好。有的村民想不通,要上门十几次做工作。就这样,整整用了半年时间,村民的思想工作才做通,村庄道路改造工程也得以顺利实施。
2000年,村庄的道路需要硬化,按照当时的预算需要27万元的工程费用。为了节约资金,郑初一决定只把技术要求高的工程承包出去,而技术要求较低的村庄道路硬化、土地整理等项目则由他带领村干部和村民们自己干。自己跑材料,自己抓质量,经过几个月的奋战,最后工程只花了16万元。他坦言道,工程省下的钱,可以为村民多办好几件事,大家辛苦点,值!(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