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新主体·各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专业合作社成西藏农牧民增收堡垒~~~
专业合作社成西藏农牧民增收堡垒~~~
专业合作社成西藏农牧民增收堡垒~~~
专业合作社成西藏农牧民增收堡垒~~~
专业合作社成西藏农牧民增收堡垒~~~
专业合作社成西藏农牧民增收堡垒~~~
专业合作社成西藏农牧民增收堡垒~~~
专业合作社成西藏农牧民增收堡垒~~~
2013年07月04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业合作社成西藏农牧民增收堡垒
促专业合作社壮大需四大措施引导
  在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动下,西藏自治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呈现蓬勃发展势头,在转移劳动力、改善农牧区收入结构和维护西藏稳定等方面呈现多重效应,但仍存在起步晚、规模小、分管部门多、效益不明显等问题。建议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降低入社门槛、统筹部门协调、增加培训等,让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合作社促农牧民增收

  呈现多重效应 

  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国家和有关部门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西藏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呈现蓬勃发展势头。截至2012年底,西藏全区各类登记注册的专业合作组织达到980户,出资总额4459万元,经济业务总量达6.85亿元。

  2008年,央珠带领全村56户村民,每户投资2000元,成立了那曲地区比如县比如镇第一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主营糌粑加工。在税收减免等优惠条件支持下,如今糌粑加工厂一年收入超过200多万元,平均每户村民月收入增加1500元。据了解,比如镇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已从2008年的1家增加到目前的12家。比如镇的5500名居民中,约有1200人加入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比如镇党委书记格桑益西说,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强了村民的团结与沟通,激发了农牧民挖掘资源潜能的意识,拓宽了增收渠道。“除了显著增加牧民的收入外,合作社最大的益处就是改变了牧民的观念。牧民此前只是满足于自产自销,市场观念淡薄。合作社组建且产生效益后,牧民的市场意识明显提高,为今后牧业产业化提供了基础。”格桑益西说。

  西藏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数量逐年增加,典型示范作用越来越明显,规模化生产好处日益凸显。西藏自治区农牧厅产业处张敏说,农牧民合作社围绕当地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带、产业群。 

  多重因素制约合作社

  做大做强

  西藏自治区农牧厅的报告称,西藏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规模普遍较小,能直接从事加工、销售的还是少数,竞争实力总体上较弱,多数合作组织带动农牧生产能力还不够强。那曲地区索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廖文杰说,西藏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起步晚,效益不明显,多处于粗加工阶段。

  廖文杰的说法反映了西藏诸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现实困难。西藏国土面积120万平方公里,人口300万,目前仍有约400个村不通公路。

  此外,西藏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合作意识不强,观念有待转变。受历史、现实等多种因素影响,农牧民文化、科技素养不高,小富即安,缺乏互助合作的强烈愿望和共担风险的理念。张敏说,目前虽然出台了许多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但与法律的规定和农牧民的愿望相比还相距甚远,存在多头管理和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整体上看,西藏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还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产业发展与合作经营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廖文杰认为。

  促专业合作社壮大

  需做有力引导

  首先,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充分意识到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对促进农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将分散的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连接起来。政府在引导农牧民思想转变方面仍需下大力气,从项目扶持、信息提供等方面给予指导。

  其次,落实优惠政策,搞好部门联动。建议自治区加大专项资金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力度;涉农部门能每年安排一定的支农资金,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民政、工商、税务、金融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服务意识,减免有关税费,降低入社门槛,简化审批程序,为其设立提供便利条件。

  第三,逐步规范引导,抓好典型示范。建议加快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化建设,在发展条件好的地区一步到位,直接建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实行分步到位,先发展后规范,发现筛选一批典型。

  第四,加大培训力度,做好服务工作。通过短期进修、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加强培训,造就一批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能奉献的农牧民专业组织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西藏自治区党委党校学者王娜指出,通过龙头企业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及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经营和组织模式,以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劳动力就地转移,加大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是解决西藏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路径,而上述结果均可以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张京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专题报道
   第A07版:浦东天地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上海三农服务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推广
   第B08版:畜牧兽医
促专业合作社壮大需四大措施引导
沃土上“种”下丰收梦
农机合作社“订单式服务” 让农民轻松度“三夏”
农业部印发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建设规划
山东龙头企业挑大梁作用日益明显
信息化监管农财运行规范高效
市场调研(选载四)
广告
东方城乡报新主体·各地B04促专业合作社壮大需四大措施引导 2013-07-04 2 2013年07月0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