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村里来了大学生·瞭望窗口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3年06月27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徐丹:“贴地行走”,留下青春的足迹
  徐丹档案:

  徐丹,女,汉族,1985年8月出生于上海市奉贤区姚家村,200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7年毕业于东华理工大学法学专业,2008年7月,作为上海市首批大学生村官,被选聘至奉贤区青村镇姚家村担任党总支书记助理一职,2010年10月被任命为姚家村党总支委员,2012年3月被任命为姚家村党总支副书记,2012年6月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高票当选姚家村村主任一职。

  “作为本村人,我肩负的不仅是这份工作的职责,更多的是乡亲父老对我的期盼,我用脚步丈量着这片生我养我的热土,我素面朝天,衣着朴素,我知道,如果打扮得花枝招展,就会和村民产生距离,农村工作使我放弃了高跟鞋,因为只有‘贴地行走’,才能更接地气,才能更好地在自己的家乡留下青春的足迹。” ——徐丹

  □文/摄 见习记者 杨清悦 

  姚家村位于奉贤区青村镇南面,东邻李窑村,西邻钟家村,曾先后获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村、上海市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示范村、上海市民主法治村等荣誉称号。徐丹是土生土长的姚家村人,通过四年多的基层磨炼,她从一个跑腿的小兵,变成了参与决策的领导。采访过程中,谦逊的她总是表示自己并没有为本村创下多少轰轰烈烈的成绩,但这几年的基层锻炼使其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思考问题也更加理智成熟,为她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基础。

  从小事做起,多做实事得民心

  “今天傍晚,由我号召八组的党员群众对八组的一堆不明来处的建筑垃圾进行整治,且将这些建筑垃圾填平了部分的村路,一下子解决了困扰八组村民的两个难题,受到了村民的欢迎,终于为村民干了一件实事,心里喜滋滋的。”这是徐丹刚开始“村官”工作时,在日记中写下的一段话。

  徐丹坦言,自己虽然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但若不是回到村里工作,连村委会在哪儿都不知道。初回姚家村的她,并没有马上取得村民们的信任。多年之前,徐丹的爷爷曾是姚家村的书记,有些人就曾质疑:她会不会顶着老书记孙女的光环,工作敷衍了事。然而这些年的工作中,她走遍了村庄的每一个角落,穿越了田野间的每一条小路,陪村民拉家常,为村委理工作,脚踏实地的作风,赢得了村民们的认可。

  “农村工作,很多情况下是情大于理,只有从小事着手为村民办实事,才能逐步取得他们的信任。”她这样对记者说道,“其实为村民办实事不难,难在有没有这颗心,农村每个阶段都有新的问题,新的挑战,也有着做不完的工作,有时候一些工作如果想应付一下草草了事很方便,但是要把它做实,做好,就得花心思,下功夫。”徐丹表示,自己虽是村官,但更是村民,她坚信只有带着对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常到农户家串门,常去田间地头向他们学习实践经验,与他们增进感情,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到实处。

  发挥年轻人优势,做好村级信息管理工作

  徐丹初回姚家村时,村里起先只是给她安排一些无足轻重的文案工作,在一次文明村的创建中,她发现村里因为没有电脑、照相机等设备,各方面资料非常欠缺,需要用时寻找起来极不方便,于是,她拿出自家闲置的照相机、笔记本电脑,有了这些以后,工作开展就方便多了,平时会议、活动都用相机记录下来,笔记本电脑在开会的时候也能大派用场。

  记者了解到,村里很早就配备了农信机这样的信息化设备,可直到徐丹的到来,方才真正派上用场。徐丹告诉记者,村里的老同志由于不懂如何使用这些“新鲜玩意儿”,设备到了村里之后也只能作为摆设放在办公桌上积灰,而现在,她和村里几个年轻人将全村的党员、动迁户、村民代表、普通群众的手机号码分类统一输入短信数据库,建立分组联系册,村委会利用手机短信方便、快捷、准确、普及面广的特点,建立起了短信服务平台,以群发的模式,向大家发送各种活动通知、惠民政策、节日问候等与村民息息相关的内容,架起了村委会与村民沟通联系的桥梁。“原本如果要查一个人的信息需要翻‘老先生’——也就是全村的户口簿,数据的分散导致效率很低,大学生村官的到来,让我们村的工作也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便捷又高效。”

  现在徐丹分管规划、组纪宣、民兵还有档案方面的工作,村档案室也是她回到村里之后才正式建成的,以前农村各个条线的材料散落在各处,寻找某份文件往往需要半天,甚至根本就找不到了,而如今她的细心使档案室管理得井井有条,各种材料也方便村干部和群众查阅。此外,由于所学专业的不对口,徐丹今年还报了上海海洋大学的农业推广领域的硕士,并参加了区民政局组织的“社会工作师”的考试,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能在农村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身为村干部,说服亲人带头动迁

  如今村里使徐丹最为“头疼”的恐怕就是关于村民的“房子”问题了。从2002年至今,姚家村经历大大小小的动迁已经有8次之多,13个村民小组拆得也只剩下3个,发展的迅猛带来了不少矛盾,摆在眼前的村民建房问题让这个原本连“牛腿”、“屋脊”都概念不清的“85后”姑娘不得不通过慢慢摸索、研究,为百姓解决各种住房问题。在记者采访她的短短1个多小时内,就有两位村民来到村委会咨询关于房屋买卖,违建拆迁等问题。

  徐丹告诉记者,因为每次动迁涉及项目不同,动迁政策的不同,导致了村民利益的分配不同,有些不懂政策的村民感觉自己在利益分配上吃了大亏,就对村委会意见很大,所以近几年矛盾突出,村民的诉求也越来越多。2012年,青村镇政府引进五星级大酒店“帝豪城”项目,涉及到动迁户100多户,而姚家村就有95户,因为时间紧,任务重,镇里抽调了30多名同志协助村委会动迁。此次动迁,当时刚被选为村主任的徐丹家也是动迁户之一,而她的叔叔、舅舅等好多亲戚也都涉及,徐丹坦言,刚上任就遇到如此大的动迁工作,压力确实很大,自己带头签约那是自然,而动员自己的亲属带头则实属不易,“当时在家里,我作为一个小辈向长辈提要求实在是有点难以启齿。”徐丹说道,但是为了工作,她利用晚上的时间亲自来到叔叔舅舅家上门做工作,好说歹说,磨破嘴皮,终于顺利完成了组织对她的这次“考验”。也正是她带头走访,带头签约,带头做工作,使此项动迁工作的进程成了全区动迁史上的速度之最。

  如今,身怀六甲的她每天还是继续奋战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经常要挺着大肚子下乡,解决村民各种矛盾,但她毫无怨言。“虽然工作中难免会受一些委屈,但只要问题最终能妥善解决,那我就做到位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浦东天地
   第A04版:综合·广告
   第B01版:村里来了大学生
   第B02版:村里来了大学生·瞭望窗口
   第B03版:村里来了大学生·实践天地
   第B04版:村里来了大学生·生活家园
   第T01版:大参考
   第T02版:言论
   第T03版:现象
   第T04版:聚焦
   第T06版:记忆
   第T07版:趋势
   第T08版:视觉
给离任大学生村官多点关注与包容
徐丹:“贴地行走”,留下青春的足迹
声音
东方城乡报村里来了大学生·瞭望窗口B02徐丹:“贴地行走”,留下青春的足迹 2013-06-27 2 2013年06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