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三农实用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2年08月30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村庄现代化或为突破“三农”瓶颈新钥匙
  【封面人物观点】

  专家档案

  曹世凯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副司长

  [核心提示]

  农村村庄现代化建设问题和三农建设项目与资金有效整合问题有可能成为今后三农工作提质转型和国家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大瓶颈。其中村庄现代化建设涵盖:以农民居住相对集中为主要内容的村庄化建设;以功能综合配套为基本要求的村庄基础设施和社会功能现代化建设;以服务管理社区化为努力方向的农村管理体制改革。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文字整理/王平

  加强村庄现代化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从“三农”工作自身发展的角度看,推进村庄现代化建设是打破三农发展瓶颈制约的关键举措。这些年来,我国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主要是围绕农民解决温饱、粮食确保安全这两个重大课题而展开的。我国成功解决了世人担忧的“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实现了既定的目标。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胜利,当然,这个成果特别是国家粮食安全还有待进一步巩固。但从国家和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分析,农民温饱、粮食安全已不再是现阶段和未来三农工作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了。现在和将来一个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主要矛盾将是农民消费升级与农村消费条件落后的矛盾,是发展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基础薄弱的矛盾。三农工作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是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而解决这一瓶颈制约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加强村庄现代化建设。也就是说,只有加强村庄现代化建设,才能打破三农现代化的瓶颈,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并奠定城乡统筹发展的坚实基础。

  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看,推进村庄现代化建设是“回报农民”的最佳方式。共和国的建国史、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农民参与与奉献的历史。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决策深得民心。现在的问题是反哺和支持什么?怎样支持和反哺?怎样把好事办在农民的心坎上?怎样取得广大农民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从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矛盾分析,从国家和三农的基础和现状看,从“回报”的角度看,“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切入点和工作重点应该是农村的村庄现代化建设和与此密切相关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从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看,推进村庄现代化建设是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已连续6个季度经济下行了,而且看来在短期内难有很好的起色。虽然可以将本次经济下行归因于国际经济发展的外来压力和国内经济结构性调整,具有不可避免性,但是不是找不到解决下行问题中既能治标又能治本的根本之策?笔者以为,推进以村庄现代化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是一种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治标之策,更是启动广大农村消费需求实现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农村村庄现代化建设已成为国家带动全局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道理很简单,就拿消费需求来说,农民也需要洗衣机、高清数字电视、冰箱、空调和小汽车,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也需要实现消费升级。为什么农村消费升级较慢或升级困难,原因是复杂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农村消费和消费升级的条件不够。不少国内企业,比如电视企业,在仅仅满足国内城市和近郊彩电需求之后,要么不得已舍近求远艰难地开拓国际市场,要么被迫停产或转产。前一轮不少模拟电视生产厂家就是在这种背景中难逃厄运的。那么新一轮的高清数字电视会不会又是同样的下场呢?能不能让高清数字电视在农村消费更普及一点?能不能让数字电视生产企业的生命周期更长一点?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问题。“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举措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启动了部分国内需求,但实际上这是违背市场规律的一种无奈之举。由此可见,现在和未来的三农工作既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又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加强村庄现代化建设是解决城乡差别的必然要求

  从社会机会均等角度看,推进村庄现代化建设是解决城乡差别的必然要求。我国城乡差别和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表现在就业、就学、就医、养老和其他社会保障等方面,也表现在生产生活条件即基础设施条件上。应该说,就业方面的机会均等问题在我国已基本解决;就学、就医、养老、社保等方面的机会均等正在循序渐进地解决之中;收入分配上的公平既需要国家调控也需要遵循市场规律,也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和城市相比,农村最大的差别和最明显的不公,莫过于城乡基础设施条件上的差别。基础设施条件即生产生活条件,是农民置身其中,每天享用和感受着的,所以农民感触深感慨多。因此,向城市看齐,加强农村水、电、路、气、学校(包括学前教育)、医疗、养老、公交、农业产业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商业网点等方面的建设,实现生产生活条件的现代化,无疑是农民最迫切的需要。村庄现代化建设和由此带来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是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内容与根本前提。没有村庄的现代化,就没有农民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从比较角度看,推进村庄现代化建设是解决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然选择。“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是国内外对我国城乡差别的形象写照。从欧洲、日本、韩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看,从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三农工作实践看,无一不是把三农工作重点放在村庄现代化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方面。实际上,全国各省市都在研究和致力于以村庄现代化为中心的农村现代化建设,而且,不少地区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国从现在开始全面推进村庄现代化建设顺乎民心,完全可以顺势而为。只要基本实现了村庄现代化,真正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仅能使农民安居乐业,而且还会吸引不少城里人、有钱人、有知识的人到农村工作、生活或休闲。这样,我国城市与农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就会形成。

  推进村庄现代化建设是“回归”政府行为的本质要求

  从社会分工看,推进村庄现代化建设是“回归”政府行为的本质要求。对于村庄现代化建设,主要内容是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宽,除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外,还要做大量的艰巨复杂的组织工作包括群众的思想工作。这一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农民个人和家庭自发而可为的,也不是农民通过联合或合作所能达到的。各级政府理应肩负这一使命,积极组织实施。对于三农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必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做到纲举目张。各级政府要各就各位,各负其责,要防止出现上级政府当下级政府的“保姆”的政府行为不到位、越位或错位等现象。一定要统筹把握和处理好相关关系:既要保持相关政策措施的连续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又要围绕村庄现代化建设实现农村工作重点的战略性转移。政府既要回归政府行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又要充分发挥农民、市场与中介等多方面的积极性。要充分尊重专业部门的意见并发挥其作用,但又不可助长“国家权力部门化”的现象。对农民要爱护帮助,但不可把吃苦耐劳的农民培养成“温室里的花朵”。虽要以人为本,但不可“溺爱”居民。

  我国近些年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城镇化建设”等等一系列既相互关联、相互包容但又容易混淆或误解的理念和概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伟大的战略理念,“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农业作为一次产业方面的奋斗目标,“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方向性理念,“城镇化建设”是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之下,笔者认为村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既涵盖了经济与社会层面,又包含了人文与自然空间;既立足当前又着眼未来;既兼顾全局又突出重点的旗帜性战略名称,其名称更为简单而响亮,其内容和重点更为明确和具体,具有更强的方向感和感召力。现代化村庄的大小应该因地制宜,不宜千篇一律,一个标准,经济落后的偏远山区、牧区和边疆地区可以有20户百人的小规模,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可能是上千户上万人的规模,由此可见,村庄化完全可以涵盖城镇化的概念。将相关理念和概念联系起来看,其关系是:在我国进入“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时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旗帜之下,以“城乡一体化”为发展目标,推进“村庄现代化建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文卫
   第A07版:浦东天地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上海三农服务热线
   第B03版:合作社
   第B04版:合作社·各地
   第B05版:合作社·解读
   第B06版:合作社·借鉴
   第B07版:农技推广
   第B08版:畜牧兽医
村庄现代化或为突破“三农”瓶颈新钥匙
山东: 投入1500万元支持发展农村消费网络
云南: 建成310个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
河北: 农民落户城镇农村土地仍受保护
东方城乡报三农实用周刊B01村庄现代化或为突破“三农”瓶颈新钥匙 2012-08-30 2 2012年08月3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