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对于许多普通农村家庭孩子来说,成长环境可能没有更多自由选择,但一种好的教育方式却能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梦想中心”就是这样一个力求有此影响力的慈善教育平台。在“梦想中心”教育体系里,“问题比答案更重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信任比帮助更重要”教育理念贯穿始终,课程设置涵盖了“戏剧表演、情绪智能、互联网应用、理财创业”等诸多实用与探究性知识。他们立足多元素质教育,以对学生产生可持续的影响力和潜移默化的人格塑造力,并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自我认知和合作互动的实践平台,把一个个教室演绎成一个个释放孩子天性的校园“欢乐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学习的乐趣,做最好的自己。
为了给孩子适用的教育,授课老师的思维更新更是先行一步。“梦想中心”通过推行“梦想领路人”项目及“梦想教练”计划,对授课教师进行培训和奖励,让教师亲身体验“梦想课程”素质教育课程理念和授课方法,培养和拓宽教师教育视野。据“梦想中心”慈善项目主推人潘女士介绍,较之于注重传授课本书面知识的传统教育模式,“梦想课程”更注重于激发孩子们的灵性,即对孩子们进行发散性思维及探究未知能力的潜质培养,并以“全人教育”为核心,从人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完整性两个层面来帮助孩子们拓展心灵与视野,让孩子们从中获得更多有助于成长的正能量。
据悉,青浦“梦想中心”项目,是公募基金会、非公募基金会和政府部门跨界合作的成果。其中,公募基金会——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及其青浦分会负责募集项目建设资金;非公募基金会——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负责项目的软硬件建设和课程实施;政府——青浦区教育局则负责选择试点学校、项目督导和“梦想课程”推广。这种跨界合作的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政府与公益组织互补互助的协作道路,也为公益组织如何更好借政府之力、集公益资源、做社会实事提供了实例借鉴。截至目前,这个以乡村教师与学生为核心的“梦想中心”在沪郊已经建成2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