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合作社·各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2年07月26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合作社里的“大锅饭”
  盛夏的晴日,骄阳似火。日前,笔者在宁陵县赵村乡张操村成方连片的大田里看到,烈日下的田地里隐现着一个个劳作的身影,田埂上放着一堆堆成袋成袋的洋葱,路边停靠着外地等待拉货的大车,到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丰收景象。现在正是赵村乡建华种植合作社土地流转田里的白岩洋葱收获的季节,也是合作社的“生产队员”最忙碌的时候。

  家住广庄村的张德英老人每天早上4点多骑电动车来到这里,从合作社管理人员那里领取一天的任务,然后就来到分好的责任田里开始一天的农活。和她一样,来自张操村和周围村庄的100多名留守老人和妇女都在这里从事着同样的工作。

  于峰是工商联建华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也是这片土地流转田的承包人。3年前,于峰响应国家号召,在张操村承包了1000亩土地,投入资金和技术开展蔬菜规模化种植。如今,在这片田地里,除了500亩的白岩洋葱和套种的黄秋葵外,还种着香葱、香菜、黄瓜等多种无公害蔬菜。由于地里的农活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周围村庄的年轻小伙都外出打工了,所以赋闲在家的留守老人和妇女就成了合作社的主力军。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干着合作社的农活,吃着合作社的大锅饭,白天比着谁干的活多,晚上比着谁领的钱多,每天聚聚散散,说说笑笑,好不热闹。人民公社时期当过3年生产队长的路振谋老人把大伙儿的生活形象地比作新时代的“生产队”。他说:“都是吃大锅饭,现在和过去的生产队不一样,过去是工分制,现在是工钱制,俺们这里的人干活不偷懒,多劳多得。”

  张德英今年64岁,每天在地里的工作量不算太大,轻轻松松干下来的话,一天的收入可达五六十元。据她说,年轻一些的,手脚快点的人每天收入能达近百元。于峰告诉笔者,在去年合作社的支出中,不算土地流转承包金,仅当地农民工工资一项就支出130多万元,大大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由于合作社的种植是订单农业,洋葱、黄秋葵全部由山东青岛一大型企业收购加工后出口,因此,于峰打算今年再增加土地承包规模,搞标准化种植,通过招收高科技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建立自己的脱水蔬菜工厂,不断加大产业链条,增加利润空间。同时也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让更多别家离舍的打工者返乡务工,让合作社里的“大锅饭”更好,“生产队”的队伍更壮大。

  吕忠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文卫
   第A07版:浦东天地
   第A08版:文明创建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上海三农服务热线
   第B03版:合作社
   第B04版:合作社·各地
   第B05版:合作社·解读
   第B06版:合作社·借鉴
   第B07版:农技推广
   第B08版:畜牧兽医
“仁发”模式破题“将来谁种地”
合作社里的“大锅饭”
广告
东方城乡报合作社·各地B04合作社里的“大锅饭” 2012-07-26 2 2012年07月2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