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合作社·各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黑龙江仁发农机合作社效益何以年增百倍?~~~
黑龙江仁发农机合作社效益何以年增百倍?~~~
黑龙江仁发农机合作社效益何以年增百倍?~~~
2012年07月26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黑龙江仁发农机合作社效益何以年增百倍?
“仁发”模式破题“将来谁种地”
  黑龙江省克山县河南乡仁发村李凤玉等7户农民于2009年10月,组建了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政府支持下,两年多来,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合作社共有成员1200余户,规模经营土地3万余亩,总资产达到2000余万元,大型机械72台套,辐射作业面积23.2万亩。一个小小的农机合作社,效益如何在一年之间增加百倍?

  土地入社农机“吃饱”效益大幅增加

  仁发农机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10月,最初的效益并不好。理事长李凤玉说,2010年合作社代耕土地6万亩,又从农民手中流转了1100亩。但由于流转价和市场价差不多,农民土地入社积极性不高,不少大型农业机械因“吃不饱”闲置。加上代耕利润小,合作社年收益仅13万元,有的农民甚至提出退社。

  “有了劳动工具——现代化农机,不能没有劳动对象——土地。”一直关注仁发农机合作社发展的黑龙江省农委主任王忠林说,品种不统一、种植作物不一样,大机械就发挥不了作用,所以代耕不是真正的规模化经营。只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入社,现代化农机才能“吃饱”,规模化经营才能实现。

  为了吸引农民以土地入社,2011年仁发农机合作社以高出市场价100元,即每亩350元流转1.5万亩土地,涉及314户农民。为什么敢高于市场价流转土地?精明的李凤玉有一个规模经营的效益账:统供统筹生产资料和田间耕作可降低种植成本,每亩地比农民少花100元,应用大垄技术和现代化农机提高粮食产量,每亩地又比农民增产100多斤粮,亩效益仍达400多元。

  规模化种植还能统防统治病虫害,减少粮食损失。李凤玉举例说,2011年当地发生玉米顶腐病,合作社使用现代化喷药机,一上午就喷完了统一种植的2000多亩玉米,而农民种的玉米分散在其他作物之间,不能统一喷药。“秋收一看,统防统治地块的玉米亩产达1500斤,比周围农民多300斤。”

  仁发农机合作社会计于守信介绍,除种玉米外,2011年合作社还种了2000亩马铃薯种薯,代耕土地28万亩,当年盈余1342万元,比2010年增加了100倍。

  放大补贴效益盈余滚动发展建可持续发展机制

  为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黑龙江省近年成立了500多个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其中60%左右的购机资金来自农机补贴。但不少农机合作社的农机补贴收益没有均分给社员,而是集中在少数几个理事成员身上,或者充当合作社资产积累,农民入社积极性不高。

  仁发农机合作社则将统一经营放大的农机补贴收益按户数平均分配,扩大了国家政策受惠面。李凤玉说,土地入社农户的收益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土地流转收入,另一部分是土地按流转价格折资和农机补贴两项投入的收益分红。

  2011年,仁发农机合作社包括土地折资和农机补贴在内的各项投入共计2622万元,支付社员土地流转费用后盈余817万元,即每投资1元收益0.31元。所以每亩土地折资收益108元。农机补贴共收益384.7万元,户均1.23万元,亩均255元。这样,每亩土地收益为350+108+255=713元。

  “但经成员大会表决,合作社2011年提取817万元盈余的一半作为公积金,盈余滚动保证合作社健康发展。”仁发农机合作社副理事长张德军说,所以除土地流转收入不变外,土地折资和农机补贴两项的收益分红均减半,每亩土地当年实际回收资金530元左右。

  “公积金并不是无偿提取,而是同时记入社员个人账户,作为参与下年分红的投入。”王忠林说,公积金提取越多,农民分红就会越多,合作社越是坚持共同利益,社员个人获益就会越多。

  克山县河南乡大河村农民张军是最初组建合作社的七个社员之一,经历过合作社的“蜕变”。张军说,2010年对外承包46亩土地收益9000多元,2011年将同样的土地入社,收入猛增到2.4万元,“而且公积金还可以参与今年的效益分红。”

  有关专家介绍,没有土地规模经营,合作社就没有效益,没有利益共同体,合作社就没有生命力。农民、土地和农机合作社的有机统一构建了农机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规模化经营破题“将来谁种地”“看到去年效益好,今年土地入社的农民就多了。”李凤玉很得意,以前恳求农民入社,现在农民主动找上门。合作社社员已经从2010年的7户增加到现在的1215户,入社土地超过3万亩,总资产超过2000万元。

  曾对入社持怀疑态度的刘友是河南乡仁发村农民,看到去年入社农民的收益后,今年2月也把土地加入了合作社。“不用自己种每亩也能挣500多块,不种地比种地挣的钱还多。有空还能到外面打工挣两份钱,这好事哪儿找去!”

  为了让土地入社的农民有机会创收,仁发农机合作社还专门成立了“劳动力输出工作站”,通过常年在外打工的同乡等途径帮农民联系工作。工作站站长郑海军介绍,工作站已帮助1500多个农民在天津、大连等地找到了工作。“一人一年挣两万块不成问题。”

  河南乡副乡长卢玉文说,随着种地和打工的收益逐渐拉大,“种一年地不如干仨月活”的现象愈发明显,即便合作社不吸引农民以土地入社,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流,更多的耕地将由老人和妇女耕种。不仅难以应用先进技术和大型机械,影响耕地产出率,农业生产质量也无法保障,将来“谁种地”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局长郑联邦等农业专家认为,如果“仁发”模式能够推广,将会吸引更多农民把土地加入农机合作社,既能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加快应用农业技术和大型农机,又能解决农民因收益低不愿意种地等问题,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管建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文卫
   第A07版:浦东天地
   第A08版:文明创建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上海三农服务热线
   第B03版:合作社
   第B04版:合作社·各地
   第B05版:合作社·解读
   第B06版:合作社·借鉴
   第B07版:农技推广
   第B08版:畜牧兽医
“仁发”模式破题“将来谁种地”
合作社里的“大锅饭”
广告
东方城乡报合作社·各地B04“仁发”模式破题“将来谁种地” 2012-07-26 2 2012年07月2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