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沉默?就是不说话,没有语言。但从哲学的角度讲,沉默和语言一样,是有意义的语言。沉默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拥有比语言更大的空间。沉默有积极的沉默和消极的沉默,在教育管理中我们需要的自然是积极的沉默。因为积极的沉默能够表达意义,暗示着一种道德和精神的价值;积极的沉默不是身心活动的静止,而是彼此的心智更加自由,更加冷静。积极的沉默在本质上级弥补了语言的空白,给人留下思考的空间,而这种空间所暗含的意义传达着比语言更加重要的内容,发挥着比语言更加有效的作用。沉默用于课堂中,常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有一位教育家说过:“只有活跃的气氛,没有凝神思索的课堂,是不健康的课堂。”有的教师怕学生沉默而使课堂冷场,于是出现简单的满堂问,表面看来,师生对答如流,热闹非凡,实际收到的效果却不理想。课堂中的沉默应该是聆听的沉默和思考的沉默。教师不仅自己要学会聆听学生的想法和意义,而且要教会学生聆听同样的发言。绝对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聆听的沉默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边说边思考,使发言者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对与错。聆听的沉默不仅避免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而且能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智慧。智慧的教师一定要知道课堂上如何沉默,何时沉默?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真正自由深度思考的空间,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沉默用于谈话中,常会显示出强有力的调和剂的作用。在良好的谈话过程中,沉默和语言同样重要,在某种特定的情景下,沉默比语言更具力量。班主任在教育孩子、和孩子谈话的时候,能够巧妙地利用沉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位班主任的班级中有一个调皮的孩子,常常惹事生非。每次他一犯事,老师就找他谈话教育,苦口婆心,道理讲了一大通,他还是满不在乎,屡教不改。于是班主任改变策略,决定采用沉默谈话结束试试。那天皮孩子又惹事了。班主任将其叫来,请他坐好,然后一点不生气地静静地注视着他,用眼神跟他说话。时间一点一点过去,情况发生了变化,皮孩子由满不在乎变为局促不安,而且要向教师认错。可见沉默是一种力量,学生在沉默的过程中渐渐明白教师的良苦用心。有时候,学生不是不知道他犯错了,但教师老是批评,就厌倦了,就产生反抗心理。其实,学校领导在找教师谈话时,也可灵活运用沉默的机智,谈话过程中,唠叨很不适宜,言多必失,多余的话语只会打扰和伤人。特别对于有一股怨气的人,谈话时,沉默是对付愤怒的最好方法。
沉默用于交往中,常会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要使学校的人文环境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提高人的修养是必由之路,而机智的沉默正是人的修养要素之一。人际交往中的沉默要的是理解的沉默。相互理解是构成人与人之间共同行动的基础,理解的沉默是一种无声交流和沟通的方式。作为学校领导也要经常向教师宣传要相互理解,团结和谐。生活中免不了有一些非议,那么我们也不必大动干戈,三对六面,澄清是非,到了这种地步,实际上已经伤了和气。用沉默对付他人的非议,在强者是一种风度,在弱者是一种聪明。不得体的言语或过多的声音,常是引发矛盾的因由,故佛门常教众生:“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是有点道理的。
苏格拉底善演说,以教人讲话为职。有一个青年前来拜师,并说明演说如何重要云云,苏格拉底等他说了半天后,向他索要两倍学费。问之,为何?答曰:“因为我除了要教你讲话之外,还要教你如何沉默。”
沉默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