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甲花”,也就是凤仙花,是很多孩子童年记忆里的“白月光”。夏秋时节,小伙伴们结伴采来凤仙花,把花瓣捣碎,加入少许明矾,用叶片或者布条包在手指头上,过一夜取下来,染上色的指甲好看极了。
这朵承载了无数人童年记忆的凤仙花,从儿时染指甲的乐趣,到诗词书画中的雅致身影,再到药食两用的智慧,在时光中静静绽放,诉说着人与植物之间绵长而温暖的联系。
与花“初相识”
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是凤仙花科凤仙花属一年生草本,又称指甲花、凤仙透骨草。凤仙花高60~100厘米;茎粗壮,肉质,直立,不分枝或有分枝,具多数纤维状根,下部节常膨大;叶互生,最下部叶有时对生,叶片呈披针形、狭椭圆形或倒披针形;蒴果呈宽纺锤形,长10~20毫米:两端尖,密被柔毛。种子多数,呈圆球形,直径1.5~3毫米,黑褐色。
凤仙花花期在7—10月,花单生或2~3朵簇生于叶腋,花色丰富多样,常见粉色、红色、紫色、白色等,单瓣或重瓣。凤仙花形态奇特,唇瓣深舟状,基部急尖成长1~2.5厘米内弯的距,旗瓣圆形,兜状,翼瓣具短柄,倒卵状长圆形,显得飘逸轻巧。
“解语”芬芳中
《广群芳谱》卷四十七记载:“凤仙……(果实)生青熟黄,触之即自裂,皮卷如掌,故又有急性子之名。”凤仙花的果实熟了后,一碰就会炸开,将里面的种子迅速弹射到几米之外,很容易就能够将其领地迅速扩张。凤仙花的属名Impatiens意思是没耐心,与“急性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它还有一个有趣的英文名叫“touch-me-not”,直译的意思就是“勿碰我”。
凤仙花深得人们喜爱,关于凤仙花的诗词和传说多得不可胜数。宋朝杨万里有诗云:“细看金凤小花丛,费尽司花染作工。雪色白边袍色紫,更饶深浅四般红。”此诗描述了凤仙花颜色的丰富,即便是“红”色,也有从深到浅的四种变化。
揭秘“花之用”
凤仙花本身带有一种天然的红棕色色素,可作为天然色素利用,印度人体彩绘就是由它染色。红色花瓣加明矾捣碎可染指甲。元代陆琇卿在《醉花阴》里写道:“曲阑凤子花开后,捣入金盆瘦。银甲暂教除,染上春纤,一夜深红透。绛点轻襦笼翠袖,数颗相思豆。晓起试新妆,画到眉弯,红雨春心逗。”这阕词描绘了古代女子用凤仙花染指甲和化妆的情景,十分形象生动。
凤仙花性冷、味甘苦,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解毒杀虫等作用,《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七卷中就有关于凤仙花的记载。凤仙花全株均可入药,中药名有:凤仙(全草)、凤仙花(花)、凤仙根、透骨草(茎)、急性子(种子)。
此外,凤仙花在浙江省宁海县作为四大腌制蔬菜(雪里蕻、凤仙花、冬瓜、荞头)之一,是居家必备的家常菜。茎经腌制后可食用其髓部,味佳可口,耐贮藏,是秋淡季很好的腌制菜。
寻踪“花花世界”
凤仙花分布广泛,原产于中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地,主要分布在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及非洲,少数种类也分布在欧洲、亚洲温带地区和北美洲。
在中国,凤仙花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其中广西、云南、四川和西藏的种类较为丰富。凤仙花性喜阳光,怕湿,耐热不耐寒,适生于疏松肥沃微酸土壤中,但也耐瘠薄,在较贫瘠的土壤中也可生长,不耐水淹,易自播繁衍,生长适温15~26℃。
凤仙花属是凤仙花科最大的属,属内有900多种植物,我国已知220余种,其中除了在我国民间广泛栽培供观赏和药用的凤仙花(I. balsamina)和引种栽培的苏丹凤仙花(I. walleriana)、新几内亚凤仙花(I. hawkeri)和赞比亚凤仙花(I. hawkeri)等几种是栽培为主外,其余都是野生的。
(来源:上海市花卉产业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