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是土生土长的浦东南汇人,个头娇小,笑容可掬。拥有工商管理专业背景的她聊起自己的职业选择颇为感慨:“和大家的想象差距有点大。”大学毕业后,她一头扎进田野,开始种地务农……投身农业发展近二十年,王婉一直为当年的选择感到自豪。
□记者 刘晴晓
“新农人”运作新模式
一日三餐,大米是常见的主食。有人或许留意到了,我国大米不仅高产,市场上好吃的新品种也越来越多。
不久前,中国水稻研究所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份研究印证了这一点,国产大米确实越来越好吃。2009年至2023年间,我国稻米的全国平均食味评分值从74.9分稳步提升至80.3分。
舌尖上的幸福不断升级,一个重要基础是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农产品食味品质变化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贯穿品种选育、生长、采收、贮藏、运输等整个生命周期。持续提升食味品质,需要着眼粮食生产各个环节,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从改良育种遗传到优化田间管理等,全链条的技术进步,造就了人们餐桌上一碗碗香喷喷的大米饭。
上海良元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1年,主要从事粮食、果蔬种植及销售,拥有仓储、加工等农业设施用房3500平方米,冷藏库2500立方米,拖拉机11辆,农业秸秆粉碎机3辆,运输车辆6台,另配备机直播、机插秧、全自动起垄机、蔬菜采收机等农业机械设施。良元合作社以自有品牌为载体、以分工协作为基础、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牵头组建稻米产业联合体,实现了从卖稻谷到卖品牌米的产业升级。2022年,良元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
来到位于浦东新区航头镇的上海良元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干净整洁、宽敞明亮是基地给人的第一印象。在靠近大门口的一间办公室里,合作社主理人王婉正在忙着核对今年的联合体成员名单,规划农机上门、农技巡查等田间管理工作。
王婉是土生土长的南汇人,个头娇小,笑容可掬,大家对她最多的评价是“温婉”。“同学们都以为我会成为都市丽人。”聊起自己的职业选择,王婉感慨道,“和大家的想象差距有点大。”大学毕业后,她一头扎进田野,开始种地务农。对于这个出人意料的决定,王婉只用了四个字回应——子承父业。
就这样,对土壤改良、品种挑选、田间管理、产品加工等环节一窍不通的她,一头扎进这片热土。“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工商管理专业出身的王婉,在生产经营方面有很多妙点子。她一直认为,乡村振兴需要用跨学科的视角去破解,而不是一个专业一揽子解决所有问题。为此,王婉推行“五统一”管理制度,规范产品的生产、销售流程,打造“企业+合作社+农户”运行模式。
2018年,航头镇大胆试水农业产业化“抱团”发展,通过形成以地域品牌为载体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动一二三产业互相衔接配套。作为牵头单位,良元联合另外6家农民合作社、21个家庭农场、17名种植大户,成立了上海良元稻米产业联合体,以“良元”为统一品牌,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包装品牌、统一销售,发展“订单农业”。
“管理者”变身“服务员”
每年水稻的种植季,都是王婉最忙碌的时候。“年初,联合体会为成员单位确定粮食种植品种,并以合同形式固定收购价。”王婉介绍道,在种植生产过程中,所有成员单位使用的秧苗、有机肥等,都由良元合作社以成本价提供,其间包括插秧、收割、脱壳、烘干等各环节,也由良元合作社专项农机服务队提供服务,“我们是一个双面角色,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员”。
良元合作社通过培训示范和实地指导,引导联合体成员不断精进种植技术,落实标准化操作规程,从源头把好水稻产品质量关。稻谷收割后,安排成员统一种植草头等绿肥,通过机耕还田的方式增加土壤肥力。为保证大米口感,合作社指导成员在稻谷七成熟的时候采收,并统一低温烘干,使稻谷水分保持在14.5%,以保证大米营养和口感。
不仅如此,联合体还制定了成员单位“准入门槛”,明确加入联合体的成员需达到50亩以上种植规模,遵守浦东新区农业绿色生产管理规范要求,认可并接受联合体各项考核要求。联合体对收购的稻谷在杂稻率、杂质率等方面作出明确要求,并依据稻谷品质对成员进行考核打分,年度考核分值与第二年分配给成员的订单量增减挂钩。联合体对低于品质标准的稻谷不予收购,年度考核分值70分以下将被取消成员单位资格,引导成员专注主责主业,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管理机制。
王婉敢想肯干,不怕吃苦。“刚开始推广这个模式的时候,老一辈的农户不愿意加入。他们想着‘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彼时,联合体成员种植的水稻面积约3000亩,仅占浦东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1.8%。“我们想让每一个农民都能尝到现代农业发展的硕果。”秉持这样一份初心,王婉在每个环节上都亲力亲为,“我们就用事实说话”。
围绕成员单位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需要,良元合作社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在政策咨询方面,全面梳理农业补贴政策,推动联合体成员单位有效利用农业资源、资金和项目。在资源共享方面,根据成员单位农业设备及场地供给情况,加强统筹规划和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推动实现区域内农业设备及场地资源共享,主动适应现代都市农业产业链升级需要;在技术服务方面,联合体成员抽调农机特长人员6人,组建农机专项服务队,由良元合作社协调组织,为成员提供专业化服务,并依托农村“家门口”服务站点,开展经常性的技术交流。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如今人们对饮食的追求在不断升级。这既是健康意识提升的表现,也是政策积极引导的结果。抓产量、盯安全的同时,王婉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提升食品营养健康方面着墨颇多。为了保证成员单位水稻质量,王婉聘请农业技师,通过定期巡回的方式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在销售方面,良元依托地域公共品牌“金牌大米”,包装设计、展销形象,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在倡导绿色农业的同时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品杰家庭农场位于航头镇长达村,农场主钱品杰是首批加入联合体的成员之一。问起加入联合体的感受,钱品杰满脸笑意,“产品不愁销路,我只管种出优质绿色的农产品就可以了。”除了通过“定制收益”来保底,联合体还在此基础上叠加“分红收益”制度,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将联合体真正打造成农业产业联盟。
在村民看来,良元之所以能赢得大家的信任,凭的就是要让村民发家致富的一股干劲。“平等协商、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是我们的宗旨。”王婉说,“每年销售季结束后,我们都会按照成员单位农场水稻的种植规模来返利。”联合体统一销售农产品获得的收入,在扣除生产经营管理成本后,会将可分配盈余的60%根据联合体成员的交易量(额)进行“第二次分配”,即“分红”。
据统计,2024年,联合体营业收入3000余万元,实现利润185万元,年内盈余返还112万元,成员人均分红2.5万元。此外,联合体还会将每年净利润的20%作为“发展基金”,用于拓展销售渠道、支持成员扩大再生产等;10%作为“风险基金”,建立自我管理、内部使用、“以丰补欠”机制,提高联合体成员应对天灾人祸、市场波动的抗风险能力;长年累积、未使用的风险基金也将转化为“发展基金”,为联合体成员发展新业态提供资金支持。
“农业产业比较依赖外部环境。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导致水稻颗粒无收,那么该成员单位当年的土地流转费、人工等费用,我们也会用基金进行补贴。”王婉说,“除了抗风险外,这笔资金也有利于我们发动成员单位培育试种新品种,如试种失败全额补贴,这样也能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目前,联合体成员已经发展到13家合作社17个家庭农场、37个种植大户,水稻种植面积7000余亩。
一碗更好吃的大米饭,牵动着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也见证着提升农业农村发展质量的不懈努力。“我是农民的孩子,从事农业是我的理想和事业。”王婉说,“我会继续立足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有效发挥致富带头和示范引领作用。”